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老城区改造活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发端于一线城市不断向三四线城市延伸,是一次大规模、高强度的改造过程,而此过程存在着两方面矛盾与弊端,其一是拆迁活动涉及到政府、原住民、开发商等多方关系,利益诉求的矛盾;其二是老城区整体拆迁行为造成地域性精神文化特色丧失,经济建设与精神文化发展的矛盾。老城区的拆迁费用日渐攀升与同质化、单一化的城市格局,这些均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将空间理解为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两方面,以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思路为基础,以重视地域性精神文化内涵为前提,以空间重构方法为手段,以协调经济建设重塑生活内涵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策略解决上述两方面矛盾,实现老城区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本文对于重构的理解并非“一刀切”式的推倒重来或者是整体拆迁,而是针对性的保护有文化价值的空间内容,剔除妨碍规划与发展的阻碍条件。通过分析分析人口构成变化、区域社会职能变化和区域文化基础内容等,总结社会空间重构产生的社会影响:1)宏观与微观视角的调研手段与分析途径;2)人文社会与精神建设的必要手段与方法3)物质空间环境与社会空间相协调的整体发展思路。本文以社会学的研究理论为依据将空间理解为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两个部分构成,通过分析社会空间受到重构过程影响下的发展趋势,总结与概括物质空间重构的设计策略问题。两者相互依存彼此联系,构成了研究的整体框架。从理解地域文化对于社会空间的重要作用为落脚点,以保护具有文化特色的空间内容包含物质属性与社会属性等内容,营造能够反映本质特点的人文环境。小规模、渐进式的老城区重构方式动态地保护社会空间保护其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努力做到让原先老旧的物质空间环境重新融入到现代化生活中,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