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法律纠纷的特点与规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wei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法治化进程的推进,道德化、等级化、法律化的教育关系出现分化,公民个人权利意识逐渐觉醒,权利救济的机会越来越多,教育法律纠纷问题逐步增多,特别是1998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以来,教育法律纠纷逐渐步入公众视野,成为教育法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教育法律纠纷的出现并不是与教育秩序相对立的,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有法律规范存在缺陷,是对失衡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与教育机构的关系、教师与教育机构的关系、教育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的再次平衡与重新融合。但现有解决机制难以有效应对教育法律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准确剖析其特点与规律。论文试图通过对教育法律纠纷案例的梳理与内容分析,归纳总结教育法律纠纷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教育法律纠纷发生、发展、解决的统计性规律,以弥补现有教育纠纷研究的不足,丰富法律救济理论,为同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论文首先界定了纠纷、法律纠纷、教育纠纷、教育法律纠纷等核心概念,特别是厘清了教育法律纠纷的概念范畴,并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从纠纷的主体、纠纷的性质、纠纷的行为、纠纷的结案方式四个维度来分析教育法律纠纷的特点,在此基础抽象出教育法律纠纷发生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进而从防范机制和解决机制两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法律纠纷应对机制的举措。论文通过研究发现:教育法律纠纷是教育纠纷范畴域的法律化表现,是指可以或应当属于法律所调整范围的教育纠纷,包括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上教育法律纠纷,涵盖教育主体与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之间纷繁复杂、性质各异的纠纷;狭义上的概念只限于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权利义务的冲突。教育法律纠纷具有教育法律纠纷的主体以“涉内”为主、教育法律纠纷的性质以“民事”为主、教育法律纠纷的行为以“侵权行为”为主、教育法律纠纷的结案方式以“判决”为主的四个特点。并抽象出公开性与隐蔽性的事前征兆、自发式与引发式的酿成原因、处置不当与处置不公的激化条件、自然状态纠纷与法律事实纠纷的发展过程、真相之争与公平之争的调处矛盾的5个其发生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由此,应从教育法律纠纷的防范机制和解决机制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相应的举措。防范机制主要目的在于“善前”,是通过约束与规范教育活动中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以达到防范或减少纠纷的效果;解决机制的目的在于“善后”,意义在于如何有效解决纠纷以让当事主体对纠纷的解决结果达到最满意的可接受程度。
其他文献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不足以及在教学中应用EDA仿真的优势,阐述了EDA仿真技术理论与实
<正>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是维护民族利益、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坚固屏障。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全球化、网络化、转型期、西方国家的"西化
目的观察保和丸加减治疗食积内停型婴幼儿睡眠障碍的短期及长期临床疗效,为临床中医药治疗婴幼儿睡眠障碍提供参考。方法设立治疗组与对照组,选取105例符合食积内停型睡眠障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高雄激素血症(高雄)临床特点是血清具生物学活性的雄激素水平超过正常值水平,并可具有痤疮、多毛、脂溢性皮炎、脱发等高雄的临床体征。病因主要是由于
随着高校科研规模的迅速发展,科研成果数据的日益庞大,传统借助办公软件、单机版MIS系统以及简单WEB网站对科研成果数据进行管理的方式己不能满足现在对科研成果数据进行高效
采用自由基接枝聚合法,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制备聚乳酸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对接枝共聚物进行氯化,制备表面含卤胺基团的抗菌聚乳酸高分子材料。考察了丙烯酰胺含量、引发剂浓
造物的神奇 美丽的传说从土耳其代尼兹利机场朝南行进20公里,便进入帕穆卡丽(土耳其语棉花堡)。黄昏时分,夕阳在天边涂抹出一堆镶金边的红霞熬是艳丽。汽车在暮色中前行,突然,黄土
无线定位技术是利用技术手段对目标的信号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来估计待定位目标的空间坐标的技术集合。从观测站数量上划分,无线定位技术分为单站定位技术和多站定位技术,
<正>朱熹的思想体系可谓博大精深。这个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理气学说、心性学说和修养学说。每个部分都由大量的范畴组合而成。朱熹通过对这些范畴的严密论证,把以往
清真寺是穆斯林礼拜的场所,也是穆斯林宗教、文化、艺术的载体。云南的清真寺建筑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产物,不仅体现了伊斯兰特色,而且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及云南民族、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