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受烟道气的藻种选育及其固碳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hl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石能源燃烧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依旧是主要的能源利用的形式,然而,由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烟气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来源之一。目前,微藻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环保的方法被应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越来越多,而烟道气耐受藻种的选育以及固碳效率是该应用下的两大瓶颈。因此,选育耐受烟气环境的微藻和获得高附加值的微藻培养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中运用适应性进化的方法选育出了能够耐受高浓度烟气的小球藻,并通过条件实验获得了高产淀粉的微藻培养方法。  通过模拟烟气通气后的水环境实验,确定了微藻在高浓度烟气下不能存活。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酸性气体溶解导致的微藻培养液pH酸化从而导致微藻无法存活。另外,本节实验显示单纯的培养基离子模拟实验并不能较真实的反映微藻在烟气下的生长的情况。  在模拟烟气通气环境下,微藻从耐受的低浓度的烟气开始,通过采取逐级提高烟气浓度的适应性进化方法,对实验室高浓度CO2驯化得到的小球藻AE10经过46个周期的适应性进化。在进化中通过设置连续通气和间歇通气两种烟道气通气方式得到了能够耐受目标烟道气浓度的小球藻Fgr、Cv、Pv。对进化后的小球藻在烟气条件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连续通烟道气进化得到的小球藻Cv在评价环境中生长的最好。所有进化藻在烟气条件下都能存活生长,驯化后的微藻细胞糖含量有着略微的提高。另外,评价结果显示:培养液pH是决定微藻在烟气环境下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转录组测定结果也显示:进化藻在有无烟气条件下光合作用和电子传递链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通过对微藻培养条件的单因素探究实验,本文确定了最利于藻细胞内糖类有机化合物积累的条件(最佳的初始细胞接种浓度、通气中CO2浓度、光照强度、光质和培养基初始氮浓度等),获得了一种新的两段式徼藻培养方法,在该方法下培养的小球藻AE10的细胞糖含量能够从30%上升到70%以上,淀粉含量从10%左右上升到60%以上。通过对高产糖调控过程中藻细胞的生理水平测定和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揭示了在高光照强度、高CO2通气浓度和培养液低氮源的条件下可能存在的藻细胞C源代谢与转化的机制。在烟气条件下用新的两段式方法培养进化后的小球藻,得到了同样的细胞糖含量极高的微藻生物质。  本论文的结果表明,利用适应性进化的方法能够获得烟气耐受的微藻藻种,通过对其培养条件的调控,能够获得经济附加值高的微藻生物质资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其他文献
  三维打印技术由于其便捷、快速、操控性强的突出优点及构建复杂形状的能力,在组织工程支架制备领域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是目前最为热门的多孔生物支架的制备技术手段。本
会议
水回用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回用,形成的再生水不仅减少了污水或废水的排放量,而且充分节约并利用了水资源。市政污水中体积最大的是灰
  可生物降解镁和镁合金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用材料。可生物降解多孔镁的力学性能与人体生理硬组织相近,其多孔结构有利于生理组织的生长,且孔隙能够搭载其它物质,在新型骨科修
会议
土壤盐渍化和干旱是两种影响植物生长较为常见的非生物胁迫,最终导致植物死亡以及作物产量的减少。高盐胁迫可扰乱植物体内水势与离子分布的平衡,引起细胞内形成高渗信号,使植物
  Objective: Genitourinary cancers,including all types of cancers originated from the genitourinary system,affect 15%of patients with cancer.Molecular targets
会议
  高强度、低弹性模量钛合金在骨科、牙科等外科植入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植入物材料的性能与化学组成、微观组织结构及表面状态有密切的联系。生物相容性元素的选择、
本论文围绕着在实际运用中,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效率不高的影响因素:微生物对底物的氧化速度慢、电子传递速率小、电池内阻大、氧气的供给和阴极过高的活化过电位等,用钒化合物进行
学位
  研究背景:神经损伤的再生问题是一个重要而且困难的课题。由于神经细胞具有较差的再生性以及在损伤恢复过程中胶质瘢痕的生成,神经一旦受到损害便很难治愈。使用神经支架促
会议
花脸香蘑味道鲜美,色泽美丽,气味浓香,是一种品质优良的食用菌,为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对花脸香蘑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源为玉米面;最佳氮源为黄豆粉;分别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是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主要的无机成分,因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生物活性及安全无毒性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硬组织缺损的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