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现代文坛中,巴金的大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青年时期的巴金深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勇敢地走出了束缚他的封建旧家庭,留学法国,并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组诗《被虐待者底哭声》等作品不仅展现了巴金本人火一样的激情和奋斗精神,同时也极大地鼓舞着同时代的青年。“文革”后的巴金,勇敢地担负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用一颗忏悔的心去反思自我,反思历史,一部《随想录》就是一座鲜活的“文革博物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多选入巴金的小说和散文。然而从文学创作者这一身份来说,巴金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同时还是诗人。他的诗歌与他的其他文学作品构成互文,成为我们研究巴金的重要资料。抛开文学创作者这一身份,巴金大量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是一名优秀的译者,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是一名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这多重身份的重构可以还原一个丰富立体的巴金形象,为我们深读理解巴金作品,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辅助。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这一选题的缘起和研究价值、关于巴金研究的新动态与相关教学研究现状,以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即中学语文教学中巴金身份的拓展及其教学价值。本章重新建构了中学语文中巴金被遮蔽的多重身份,并探讨了其对中学生语文教育所能产生的价值。第三部分,即中学语文教材中巴金作品的深度拓展。本章以四篇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内的选篇为触点,拓展到选本与全集,对作品进行了深度的解读。第四部分,即中学语文中巴金教学深度拓展的方法。本章试着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巴金及其作品的三种方式,即运用于其他教材板块的教学、与整本书阅读教学法相结合以及研究性学习。第五部分,结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拓展视角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