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秸秆纤维素的纯化及纺丝工艺的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u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基于化石资源的合成纤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性产物,但近年来由于其资源日益紧张,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其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等,对传统纺织工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开发可再生和绿色环保的天然纤维材料已成为必然。纤维素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天然高分了,主要存在于棉、麻、木材、竹、芦苇、农作物秸秆等天然植物中;在我国,仅秸秆产量就高达11亿吨以上,居世界首位,但长期以来被忽视,甚至由于焚烧带来新的环境污染。秸秆中的主要组分-纤维素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来源广泛等优势,值得我们广泛关注。本论文针对秸秆纤维素的纯化和纺丝工艺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优化了纤维素纯化工艺,得到了符合纺丝要求的秸秆纤维素,并研究了其纺丝性能。本论文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碱煮、漂白和脱灰三个工艺对秸秆纤维素进行纯化处理,以平均聚合度、α-纤维素含量、酸不溶木质素含量以及多戊糖含量作为纤维素目标产物评价指标,对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了理想的纤维素纯化工艺,即碱煮最佳条件为两次碱煮法第一次为4h,第二次为2h其中氢氧化钠用量为0.0025mol/L。漂白工艺最佳条件是采用三次漂白法,每次漂白4h,反应在50℃条件下,固液比为1:30g/mL,碱溶液浓度为0.058mol/L, H2O2浓度为0.058mol/L。同时,对纯化工艺中使用的水进行了回收和利用试验,结果表明其可以循环利用5次以上。2、从水稻秸秆提取的纤维素含有较高的无机物成份(即灰分),首次采用NaF和盐酸、氢氟酸和盐酸两种混合溶液分别对水稻秸秆纤维素进行脱灰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两种脱灰工艺,并对处理后秸秆纤维素进行了红外光谱(FT-R)、X射线衍射(XRD)、聚合度、a-纤维素含量、酸不溶木质素含量以及多戊糖含量等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上述两种方法处理后的水稻秸秆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结晶度有一定程度提高;采用NaF和盐酸、氢氟酸和盐酸两种混合溶液条件,可有效除去无机物灰分含量,并分别使其从3.8wt%降低为0.146wt%和0.0027wt%,达到溶液纺丝要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盐酸、NaF和氢氟酸在除灰过程中分别作用于不同的杂质元素从而达到脱灰的目的。对氢氟酸处理水稻秸秆纤维素产生的废液进行了回收处理,发现其可作为制备H2SiF6的原料,从而实现废物利用。3、对水秸秆纤维素进行了纺丝工艺研究,以纺丝设备中喷丝孔喷丝形貌结合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对结晶指数的分析为评价标准,优化出秸秆纤维素纺丝的工艺:凝固浴温度为30℃C,拉伸浴温度为40℃C时。对比了棉浆粕纤维素纺丝工艺,结果表明,纤维素的晶型会直接影响溶解效果,纤维素Ⅱ晶型比纤维素Ⅰ晶型溶解更困难。
其他文献
在现象学语境下对中国古典园林路径进行解读,从物我关系角度探讨园林路径之"源"起;以生命轮回意识看园林路径"圆"之循环模式;透过园林路径与"天地人神"四者之"缘"探寻其空间
<正>1/2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1/2)及Ⅰ/Ⅱ型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 Ⅰ/Ⅱ)为人类致病因子。作者应用重组蛋白抗原及合成肽抗原建立了经济有效的联合检测HIV-1/2及HTLV-Ⅰ
森林或草原在发生火灾后,过火区内的植被层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通常要比健康植被低,利用光学遥感数据的近红外波段和红光波段可以探测出植被层的反射率在大气上界的明显变化
白描手法是李清照词作中最常用、最娴熟的艺术手法。李清照的词不仅用白描手法来抒发内在的情感,而且她的词的外在形式也是白描化的,这与她主张词要用典、铺叙等并不矛盾。李
区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是欠发达区域经济崛起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方式。本文从区际产业转移的概念、转移动力、
利用欧洲环境卫星(ENVISAT)搭载的高级合成孔径雷达ASAR(Advanced Synthesis Aper-ture Radar)交叉极化模式(APP)2009年8月9日和10月6日的数据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玛曲地区土壤
国内对跨境民族的研究方兴未艾。作者对跨境民族的状况作了类别的划分,对跨境民族的研究方法作了新的剖析,对跨境民族研究的性质和意义及有关的民族理论,在新的视角上作了概括。
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要以市场化手段解决机制问题,要靠政府解决农民的认识和信任问题,政府要支持服务组织有效完成防治任务,监督服务组织依法、依规履行服务。湖
斑秃的病因尚未明了,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研究进展,认为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或免疫介导性疾病,但这些依据主要来自实验及免疫病理方面,来自临床观察的直接证据甚少。笔者在门诊遇到
<正> Ⅰ型人类T细胞亲淋巴细胞病毒(HTLV-Ⅰ)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和脊髓病有关,HTLV-Ⅱ首先从一个毛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体内分离而来,尚未肯定其与任何一种疾病有关。1988年4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