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机械通风系统关键技术参数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tx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高窟,由于包含众多佛教洞窟,又被称为千佛洞,位于我国甘肃省西北部敦煌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于前秦时代开始建设,经过南北朝至元代约一千多年的修建与完善,形成了以洞窟内的壁画、佛像为特色的规模巨大的洞窟群,同时也是现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宝藏。建筑、壁画和塑像成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三大主要组成形式,而三者之中保护和修复难度最大的莫过于壁画。但近期敦煌天气发生极端变化,连续几年出现短期强降雨天气,高湿空气通过窗或门上通风口向洞窟内渗透,使得窟内相对湿度大幅度增加。湿度的增大可引起盐分的溶解迁移,增加壁画盐害的潜在风险。另外由于个别洞窟的形制特点,大量参观人员导致洞窟内二氧化碳浓度超标,为壁画的保护带来潜在危害,同时降低洞窟内的空气品质。所以洞窟内壁画的保护仍然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敦煌及莫高窟窟区的气候环境进行了分析描述,得到了该地区的降雨量、温湿度和风环境特征;然后文章通过对敦煌莫高窟138窟和131窟进行自然通风测试分析研究,发现同一尺寸洞窟进深方向和高度方向上窟内气流的规律,文章根据以上规律和已有的测试、模拟分析和计算,得出影响莫高窟窟内气流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后论文选择莫高窟典型洞窟328窟为研究对象,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对洞窟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作用下的窟内微环境进行研究,以得到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理想机械通风送风量和风速,为洞窟内的温湿度稳定提供依据。本文根据将二氧化碳作为示踪气体,以此气体标定窟内原有状态的气体,分析窟内外的空气交换率,并对相应尺度下的洞窟进行温湿度模拟和换气次数的模拟,综合分析各种结果,最终得到有利于文物保护即稳定窟内温湿度的送风量等相关技术参数。
其他文献
根据实际调研得知关中地区既有农宅普遍缺少节能技术措施,热工性能较差,冬季的采暖对于提高室内热舒适度的效果十分不明显且耗能较多,既有农宅的热工性能都不能达到节能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体育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政府对全民健身的不断推进,使得体育健身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也导致运动场地的闲置和群众缺少活动场地的现实
山地作为普遍存在的城市基底,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发展战略地位。由于地形条件的高度复杂性和特殊性,山地城市总是表现出难以概说的丰富形态,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山地城市化发展
学位
中国城市已经进入“城市病”集中爆发期,其中,内涝灾害是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型洪水灾害,对经济建设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构成极大的危害。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规划手段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3亿人;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2015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数据显示我国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以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山地城市也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风貌逐渐趋同、山地地域特色消失、山地城市产生失落空间的问题,城市建设片
城市滨海空间是沿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建设地段,具有集中展示城市魅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和重塑城市活力等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的滨海地区在高速发展
中华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其中书院建筑更是其中的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在中华几千年建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关中书院是书院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存留至今却仍然保持了建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社会,未富先老特征日益明显。在全国老龄化发展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国务院提出了“9073”政策,确定了“以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