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晕合剂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晖(肝阳上亢、瘀血阻窍型)的临床研究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bao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治晕合剂治疗后循环脑缺血性眩晕(肝阳上亢、瘀血阻窍型)的临床疗效,并从中医病机方面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之84例患者,依住院时间顺序按单双号编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静滴血塞通粉针,200mg/次,以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m1稀释后缓慢滴注,1次/日。口服药物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睡前口服。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治晕合剂(石决明20g,天麻12g,钩藤20g,白芍20g,牛膝20g,山栀子15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葛根20g,泽泻12g,全蝎6g,白僵蚕8g,秦艽10g,菊花10g,甘草10g)。由襄阳市中医院药剂科制成瓶装药剂,200m1/瓶(每毫升含生药1.08g)。用法用量:温开水送服,每次100ml/次,每日两次。   两组疗程均为两周。治疗前后分别观测两组临床疗效、理化指标(血脂、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检查)及中医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78.58%。经Ridit检验,两组间P<0.05,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理化指标观测:   血脂:治疗后两组间TC、TG、LDL-C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有降低TC、TG,升高HDL-C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晕合剂能有效地调节血脂。   血液流变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P<0.05),提示治晕合剂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积极作用。   颅内血流动力学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VA、BA的Vs、Vm及PI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VA、BA的Vs、Vm及PI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P<0.01),提示两组均能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BA的Vs、Vm及PI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脑血管供血方面优于对照组。   (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药物在改善中医主要症状、体征及舌脉象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晕合剂能有效改善眩晕症状、体征。   结论:   治晕合剂能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理化指标,提示治晕合剂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浆耐药指标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学位
慢性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CVH)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其属于祖国医学“胁痛”、“黄疸”、“臌胀”等范畴。慢性
目的: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深入,计划生育"二胎"的高龄妇女日益增多,本研究以备孕"二胎"的肾虚型高龄妇女(35~42岁)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医综合干预(口服复方左归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