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且紧迫的战略任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特殊的角色定位和肩负的教育职责决定了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必要性。沟通是教育与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沟通的有效性更是关乎着教育的质量与成效。本文开篇阐释了研究缘起、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等相关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做了认真的梳理和归纳。在理论积累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在厘清沟通、有效沟通概念的基础上,根据辅导员特殊的角色定位,阐释了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涵义,将其分为信息、情感、观点、行为四个维度,并提出具体的评价标准。然后提出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普遍存在着教育性、互动性、层次性三个特点。接着,本文对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作用展开论述,提出有效沟通能帮助辅导员掌握信息以优化管理,搭建思想引导桥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柔性化解矛盾冲突,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原则是实施策略的准绳,本文将平等尊重、真诚耐心、针对适应原则确定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原则。本文还从哲学、教育学、管理学三个不同学科领域探索了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理论依据,为全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为了深入了解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现状,笔者对华东师范大学等七所学校的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了调研。在对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内容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发现当前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沟通中信息交流基本顺畅、尚能调节学生不良情绪、辅导员的平等沟通意识有所加强及采用的沟通方式呈多样化趋势6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双方共识度有待加强、双方情感融合度有待深化、思想沟通偏少、思想引导效果欠佳及引导学生外化行为的成效有待提高。在进一步分析之后,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沟通中辅导员育人意识不强、沟通理念存在偏差、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存有偏离、沟通前对学生了解不够、沟通目标设置不当、沟通内容与学生现实契合度不够以及对沟通环境影响力重视不足等。对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策略,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一方面,本文从有效沟通的信息、情感、观点、行为四个维度,提出了知己知彼,促成共识,移情攻心和行为引导的总体策略。另一方面,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基本工作内容为依据,选取与学生沟通必要性、重要性强的处理思想政治类问题、处理学业类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类问题、处理心理健康类问题、处理安全类问题和处理校园管理类问题等六大内容,围绕具体工作情境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境沟通中对辅导员的措施建议。笔者期望通过这两个角度对策的相互补充,能够为提升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性提供契合实际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策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