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脂质成分的异常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数量、程度分级、稳定性及位置的影响。探讨颈动脉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梗死灶数量、梗死灶部位的影响。探讨IS其他危险因素对颈动脉斑块和IS患者梗死灶数量和位置的影响。探讨调查单位IS患者的中医诊断和证型的分布情况。以期为IS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为临床医生对IS患者的中医诊断、辨证的规范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方法:本研究属于回顾性临床研究,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2012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出院的诊断为IS急性期患者的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 通过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逐个筛查脑病各科出院患者的入院记录、医嘱信息。将患者主诉症状的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经颅脑影像学检查发现存在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且在住院期间的医嘱信息中有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检验的医嘱的患者定为初步纳入对象。在筛选复习了15000份左右患者的电子病历后共收集到1041例初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并将所收集到的病历的住院号、姓名、性别、入院日期登记在病历信息采集登记表中(见附录A)。 根据所收集病历的住院号在病案室找到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将患者的入院记录、颅脑影像学检查单、颈动脉超声检查单、血脂检查单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拍照记录。然后将相关的病例资料登记在调查表中(见附录B),最终共收集到完全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857例。 应用SPSS22.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 1.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的影响有明显差异(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P<0.01)。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sterol,TC)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对颈动脉斑块数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P<0.05)。TC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对颈动脉斑块程度分级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P<0.05)。 2.有颈动脉斑块组与无颈动脉斑块组对IS患者梗死灶的数量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单发斑块组与多发斑块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灶位置影响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单发斑块组患者梗死灶集中在脑干、左侧基底节区,多发斑块组梗死灶集中在左侧基底节区、左侧脑室旁。颈动脉斑块程度分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灶的数量存在正相关。 3.有高血压组与无高血压组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颈动脉斑块数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而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有高血压组与无高血压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灶数量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P<0.01)。 4.有糖尿病组与无糖尿病组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颈动脉斑块数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而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的影响无明显的差异(P>0.05)。有糖尿病组与无糖尿病组对梗死灶数量的影响无明显的差异(P>0.05)。 5.本研究所收集的IS患者的中医诊断共有12种,主要诊断以中风-中经络(64.9%)、眩晕(29.3%)为主。相关的临床医生对IS急性期患者的证型诊断有40种,主要证型以风痰阻络(40.0%)、痰瘀阻络(17.7%)、痰浊上蒙(17.7%)为主。 结论: 在IS急性期患者中,不同血脂成分的异常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TG异常与HDL-C的异常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明显影响,而TC异常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异常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T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颈动脉斑块的数量、斑块程度等级方面。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灶的数量有明显的影响,颈动脉斑块数量越多则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梗死灶的数量越多。颈动脉单发斑块的患者梗死灶主要集中在脑干和基底节区,而颈动脉多发斑块的患者梗死灶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区和侧脑室周围。 高血压和糖尿病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斑块数量均有影响,而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无明显的影响。 高血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灶数量有影响。 糖尿病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灶的数量无明显影响。 相关临床医生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诊断的证型诊断需要进一步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