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疆社会救济事业研究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的新疆,由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加之几次大的社会动荡,导致天灾人祸接连发生,从而形成大批灾民、难民等贫困群体,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缓解社会压力,历届新疆省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社会救济,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展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事业问题的研究,既可拓展新疆历史研究的领域,同时对当代社会救济事业也有一定的启发。本文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力图勾勒出民国时期新疆社会救济事业的全貌。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民国时期新疆社会救济制度的确立”,主要介绍民国时期新疆社会贫困群体形成的原因、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与演变,以及历届新疆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法规与政策。第二部分“民国时期新疆省政府开展的社会救济”,重点分析历届新疆省政府针对各种灾害而导致的贫困群体实施的救济活动。第三部分“民国时期新疆社会救济事业的特点、影响”,分析探讨民国时期新疆社会救济事业的特点及其影响,总结历届新疆省政府社会救济政策及实施过程的成败得失。民国时期新疆社会救济措施中蕴含了许多近代化因素,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建立专门的灾害救济行政体系,开始有了稳定的经费来源,并改变了传统的单纯救济办法,民间救灾团体及其活动的介入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起到了较好的社会作用。通过对民国新疆社会救济事业的的研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当前构筑社会救济和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造纸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手工业之一,发明于汉代,其后造纸技术与生产形态并没有发生显著地变化。直至近代,随着西方机器造纸技术的传入,中国造纸业的生产形态发生了重大改观,大规模的
本文通过考察宋以来江西泰和槎滩陂水利系统的组织管理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历史过程,探讨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模式。全文分五章,共约五万字。 南唐(公元943年)时,周矩独自出资
从明初到成化、弘治时期这百余年的时间里,明王朝结束了元末以来的战乱,并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社会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商品经济渐趋繁荣,到成弘时期达到一个
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文献学理论对明清《夔州府志》作文献研究,下编以生态环境为视角作明清时期夔州地区的地域社会史研究。  上编第一章考证了夔州行政区划的变更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