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肾癌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及其与肾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为肾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肾细胞癌(RCC)手术切除标本40例,均为单发,术前常规行泌尿系统超声、CT或MRI检查,其中18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2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51.9岁。标本均经病理证实为RCC,其中透明细胞癌37例,乳头状腺癌2例,嫌色细胞癌1例,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选取距肿瘤边缘5cm以上的正常肾组织10例作为对照。标本离体后分为2份,1份-80℃低温冰箱保存;l份以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备用。肿瘤分级按1997年WHO标准:高分化20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或未分化9例。肿瘤分期按2002年AJCC肾癌临床分期:Ⅰ期22例,Ⅱ期6例,Ⅲ期11例,Ⅳ期1例。其中无淋巴结转移者29例,有肾门周围淋巴结转移者11例。冰冻组织采用RT-PCR方法研究40例肾细胞癌和10例正常肾组织中VEGF-C mRNA表达情况及其与肾细胞癌淋巴管密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包埋蜡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C在肾癌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VEGFR-3免疫组化染色研究肿瘤组织内和肿瘤周围淋巴管的形态结构,并计数淋巴管密度(LVD);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VEGF-C mRNA表达情况经半定量RT-PCR分析,10例正常肾组织中VEGF-C mRNA均可见少量表达,相对表达水平为0.250±0.104。40例RCC组织VEGF-C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0.576±0.1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693±0.174和0.532±0.181,有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升高(P<0.05)。VEGF-C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病理分级无关,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2. VEGF-C在正常肾组织及RCC中的表达肾癌组织内VEGF-C阳性表达率(85.0%)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30.0%,p<0.01);高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C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且VEGF-C阳性表达与肾癌临床分期有关(p<0.05)。3. RCC组织内与肿瘤周围组织LVD及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阳性VEGFR-3蛋白染色主要位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和(或)胞膜,呈棕黄色。可见肿瘤内淋巴管管腔较小,肿瘤周围淋巴管呈功能性扩张,管径明显扩大。同时部分微毛细血管(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肾小管内皮细胞可见棕黄染色,提示VEGFR-3不仅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还部分表达于微毛细血管及肾小管内皮细胞。肿瘤周围LVD为14.16±2.58,高于肿瘤内的9.74±2.48和正常肾组织10.2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内LVD与正常肾组织LV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淋巴结转移的11例RCC瘤体内、肿瘤周围LVD分别为12.01±2.14和15.24±1.86,明显高于29例无淋巴结转移组的8.88±2.03和13.37±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癌组织中VEGF-C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有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 mRNA表达量升高,Ⅲ、Ⅳ期肾癌较Ⅰ、Ⅱ期肾癌VEGF-C mRNA表达量升高。肾癌组织内VEGF-C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有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C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说明在肾细胞癌中VEGF-C的转录和翻译水平都等到了提升。通过VEGFR-3的免疫组化染色提示肿瘤周围组织存在功能性扩张的淋巴管,经统计学分析,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瘤体内、肿瘤周围LVD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肾癌细胞淋巴管的浸润亦明显增多。这些结果提示VEGF-C/VEGFR-3信号途径促进了肿瘤周围淋巴管生成,在肾癌的淋巴转移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