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che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进行的形而上学解读遮蔽了他政治思想的光芒,其政治哲学家的身份也变得模糊不清,这不仅是对斯宾诺莎本人的“轻视”,也是我们的一种损失。将斯宾诺莎的实体、自由、宗教批判和民主制国家等概念涵盖在他的政治思想体系中,还原出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家形象是本文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另外,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进行反思,凸显出马克思思想的超越性也是本文的重点。面对众多的思想熏陶和理论渗透,斯宾诺莎选择犹太神学、自然哲学和早期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资源,杂糅出神即自然即实体的哲学思想,并按照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的路径开启了宗教批判的新时代。在斯宾诺莎的语境中,努力地保全自我是每个人的自然权利,但民众在自然状态中容易受到非理性激情的支配,成为他人自然权利的破坏者。唯有签订社会契约建立政治国家,以强大的政治权力保障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国家的政治权力在斯宾诺莎的理论语境中是仅低于个人自然权利的存在,那就意味着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表现出绝对的服从性。政教分离的国家应当建立民主政体以保障实现人的自由。斯宾诺莎认为,个人获得必然性的知识、依照理性的指导而生活、遵守国家律法的统治就能完成人的解放,实现思想、言论和信仰的自由。人类社会在不断地谋求解放和争取自由,这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终极目标。马克思立足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探索人的解放方案,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斯宾诺莎强行把政治生活的自由嫁接到市民社会中,混淆“公人”和“私人”之间的差异性,将不彻底的政治自由等同于人的真正自由,这正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对其批判和超越的基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要求人的解放和自由要以市民社会的“私人”为基础,由此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人学思想的解放理论是紧密连接的整体,具体为政治、经济和劳动三个维度的解放,任何层面的缺位都会导致人的解放的失败,不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民国时期战乱频繁,深重的国难激发出大学开展社会服务的强烈使命感。诸多国立大学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会服务实践,以教育的方式进行救国,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就是社会服务大潮中的一份子。本研究基于搜集的史料,回顾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开展的社会服务,探讨其产生原因,梳理社会服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评析,以期为当今大学开展社会服务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参考。在民国抗战的大背景下,国立
众所周知,从多种方式感知情绪可以增强个体的知觉敏感度。这使得人们能够在社交活动中更准确地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从而促进人际交流。当前研究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单通道和多通道情绪整合、预测机制。然而多感官情绪感知研究领域还未就躯体表情和韵律的跨通道启动进行过探讨。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敏感,受他人负性情绪影响比较大,其人际交往与在现实生活中情绪感知有较强的相关性,而视听跨通道情绪感知对人际互动有着重要的意
已有研究表明,运动会对认知有积极的影响。例如,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延缓中老年人的认知衰退。广场舞是近些年中老年人青睐的一种体育运动,也是全民健身的具体体现。研究表明,广场舞有利于中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也有助于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减少中老年人孤独感。此外,最近有研究表明,跳广场舞对中老年人工作记忆有积极影响。但已有研究并没有从社会认知互动的角度去考察广场舞与中老年人认知加工水平的研究。在社会认知中,自我—
在自我与记忆的研究中,大量的研究者关注了自我参照对正确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参照条件相比,自我参照条件下具有更优的正确记忆。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条件的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呈现共变关系,还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参照对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并不一致,分析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实验任务的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DRM范式是一种在实验中诱导联想性错误记忆的经典范式。以往研究表
以往的研究证实了情绪概念与垂直空间方位的相互作用,个体存在“积极=上,消极=下”的隐喻空间图式。负性的生活事件对抑郁个体的意义重大,情绪概念也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国内外少有研究探讨抑郁个体情绪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了青少年中期(14-17岁)和青少年晚期(18-20岁)抑郁易感个体情绪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以及负性生活事件是如何转化为个体的负性认知图式的。研究一采用量化的研究方
道德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人们经常会面临坚守道德准则或者是违背道德准则的选择,由此会产生基于道义性的判断或者基于功利性的判断。以往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在探讨直觉和推理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伴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发展,众多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身体的感觉和状态会也会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已有研究发现,温度、环境脏净程度以及气味等具身
在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失败以及马克思理论被当时“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曲解为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背景下,马尔库塞延续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提出了具体哲学的思想,即通过海德格尔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融合,以此来重证马克思主义作为激进革命理论的本质。首先,马尔库塞在海德格尔论述中看到了隐蔽的“物化”批判,海德格尔认为,每个个体都处在一种“被抛”的情景中,在这种情景中,此在与其他此在生活在共同世界中,“被抛”情境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抑郁症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心理疾病之一,而经过调查研究显示,抑郁症污名是阻碍抑郁症患者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障碍,也是导致抑郁症患者中断治疗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对抑郁症污名的研究集中于对污名成分、结构和干预手段的探究,对抑郁症污名影响因素的探究较少。而对抑郁症污名影响因素的探究能够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对抑郁症污名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前人研究多将社会距离作为抑
产出效应理论预测,提取方式会影响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在测试阶段出声提取由于作答时产生语音信息会比没有语音信息的隐性提取对外显记忆产生更显著的促进效果。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主导阅读模式有明显不同,主导阅读模式可能会影响学生发声提取的记忆效应。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在不同年龄阶段,随着阅读主导模式的改变,发声提取的记忆优势是否一直存在。为了探讨阅读主导模式的改变是否影响发声提取策略在各年龄阶段的有效性,本研
对他人动作意图的判断是日常生活与社交中必不可少的技能,由于长期的训练,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表现出优于常人的预判能力。“镜像神经元”、“预测编码模型”、“前馈模型”都对运动预判的加工机制进行了解释,但这些解释都以感知系统的加工为主要阶段,忽略了以语义表征为主的更高阶的加工。那么语义表征有没有参与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的预判?如果参与了运动员的预判,会不会影响运动员预判的结果?本研究以动作——词交互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