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水稻品种间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约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2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是稻田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因此研究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及其减排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植株性状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但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水稻根际微区的关系以及水稻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与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差异对CH4和N2O产生与排放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选用三组地上部主要农艺性状或根系重量存在显著差异的水稻品种,观察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地上部主要农艺性状和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并通过设置三种穗肥施氮量处理对南粳9108和甬优1540的水稻地上部农艺性状、根系形态生理和根际土壤性状进行调控,研究不同水稻生育期的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特征,以期阐明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与根际土壤性状影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生理机制,最终明确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水稻品种间差异及其机理。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水稻品种分别于分蘖盛期前后和孕穗期出现两个稻田CH4排放高峰。N2O排放曲线呈波浪式,但正负排放峰值差较小。CH4对稻田综合增温潜势(GWP)的贡献高于90%,N2O的贡献则不足10%,CH4是稻田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穗分化始期至抽穗期的CH4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占全生育期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4-45.8%和 41.6-51.5%。2)穗分化始期至抽穗期的CH4与N2O排放水稻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根量大、根系活力强的水稻品种可以降低CH4的排放。孕穗期的CH4排放与根系分泌物中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995**~-0.884*)。N2O排放通量和排放总量与水稻根系泌氧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628*~0.676*)。水稻穗分化始期至抽穗期的稻田CH4和N2O排放与水稻相应生育阶段的叶面积指数、株高和地上部干重无显著相关。相较于地上部主要农艺性状,根系泌氧能力、根系氧化力、根长、根干重和总根数等根系形态生理指标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更大。3)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关系密切。稻田CH4排放与根际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稻田CH4排放总量与水稻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负相关(r-0.664*)。水稻根际土壤脲酶活性越强,稻田N2O排放越高。4)与穗肥不施氮处理(CK)相比,常规穗肥施氮量处理(NN,108 kg N hm-2)与高施氮量处理(HN,162 kgN hm-2)均显著提高了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但NN和HN两处理间无明显差异。与CK相比,NN和HN处理提高了孕穗期和抽穗期的水稻根量和根系活力,降低了稻田CH4排放量,但两处理也使N2O排放总量分别提高了101-137.2%和243.2-330.1%,最终使得HN处理GWP不同程度高于NN处理。表明过理施用穗肥不利于水稻产量提高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
其他文献
成都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利用遥感技术提取成都市中心城区的植被、湿度、干度及地表温度信息,通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对研究区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其次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技术提取研究区地表覆盖信息,分析研究区地表覆盖情况;最后构建RSEI指数与地表温度关于地表覆盖面积占比的多元回归方程,结合规划数据预测2035年环境质量状况,并给出研究区
分枝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特征,对植株的形态建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作为研究分枝的模式植物,分枝习性影响了番茄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率等重要指标
慢性病致死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风险因子探究对区域内慢性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受政策、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且存在选取数据模式单一、研究方法不够全面、风险成因的探索不够深入等问题亟待解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绵阳市2008-2016年心脑血管和癌症致死病例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两类慢性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空间点/面模式综合分析的思路,以年为时间尺度单
随着宠物医疗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的诊断技术运用于小动物临床上,对于小动物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小动物泌尿系统问题一直以来是缠绕在兽医身边的一大难题,过往只能通过简单的影像学检查,而一些深层次的泌尿系统问题往往一筹莫展时,CT尿路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横空出世,而CT下泌尿系统造影技术无疑解决了这一大难题,在CT下泌尿系统造影技术日益成熟运用
类似商品的认定是商标侵权纠纷中判定侵权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认定主体对于类似商品的认定标准存在分歧,是实践中困扰类似商品认定的主要问题,亦是商标侵权纠纷案件中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本文分为导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类似商品理论与认定现状的概述。笔者认为类似商品的认定作为商标侵权行为判定的组成部分,对其展开的讨论不应孤立于商标侵权行为判定标准的立法模式,其在商标侵权行为判
光学元件的激光诱导损伤问题一直是高能量、大功率激光器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激光技术的发展与光学元件的抗激光损伤能力密切相关。只有定量地测出光学元件的激光损伤阈值,才有可能提高其抗激光损伤能力。在测试光学元件激光损伤阈值之前,对其损伤识别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能快速有效的识别光学元件的激光诱导损伤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太赫兹光谱技术以其穿透性强、光谱分辨能力高、便捷高效、安全等优势,在物质缺陷检测方面有着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光学特性发生可逆变化,在外观上通常表现为颜色的变化。这一现象本质上是外加电压改变了材料的氧化还原状态,材料在氧化态和还原态下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多色彩性、易设计、成本低等优点,是新一代电致变色材料的理想选择。但由于其光学对比度较低、响应速度慢、循环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了聚合物电致变色器件的实际应用。本论文通过将银纳米线(AgNWs
田间杂草历来是农业治理难题,小麦田杂草种类繁多、现有除草剂防效下降,造成目前小麦田杂草化除难题。社会化农机多区域流转作业为杂草扩散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增加了杂草防除的难度。一定区域内化除技术方案及除草剂配方相对固定,导致杂草的选择抗性迅速上升,常用除草剂防效明显下降,杂草防除难度及风险越来越高。本研究通过筛选合适的除草剂,并优化除草剂的施用剂量,以达到有效防控小麦田杂草,避免小麦受到伤害的双重效果。
组织透明技术是近年来人类医学和动物医学研究比较热门的话题,它能够在不破坏组织整体结构下,通过现有的一些成像技术观察其内部的三维结构信息,受到很多科研人员的青睐。现有的组织透明技术在操作复杂性、荧光兼容性以及组织形变等方面尚不完善,因此开发新型透明技术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动物组织固定技术和组织透明技术进行了综述,对现有经典的动物组织透明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然后以优化组织透明效果为出发点,开展了以下两部
目的:运用静息态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扫描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采用基于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为感兴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的功能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