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60多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植被覆盖程度显著增加,有效抑制了土壤侵蚀的发展。北洛河流域(26905 km~2)自西北向东南发育,跨越黄土高原主要植被、土壤、气候和地形类型区,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本研究选取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分析该区近50年降雨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基础上,结合工程措施及运行状况,评价并估算1971-2019年流域不同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分析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北洛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552.28 MJ×mm/(hm~2×h×a),空间分布从西北向东南递增,最小值为994.70 MJ×mm/(hm~2×h×a),最大值为2051.06 MJ×mm/(hm~2×h×a)。1961-2018年间,降雨侵蚀力总体上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倾向率19.147MJ×mm/(hm~2×h×10a)。时段变化为由1980到2000年降低,2000年后显著增加。流域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比例明显呈单峰型特征,降雨侵蚀力集中分布在5-9月份,占年降雨侵蚀力的90.8%,7月份平均降雨侵蚀力达到最大,为481.03MJ×mm/(hm~2×h),占全年的30.81%。降雨侵蚀力季节分配明显,遵循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规律。2、北洛河流域土壤种类以黄绵土为主,其次为褐土、灰褐土和新积土。流域K值范围为0-0.0174 t·hm~2·h/(hm~2·MJ·mm),平均为0.0129 t·hm~2·h/(hm~2·MJ·mm)。流域LS值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取值范围为0-22.478,平均为8.313。受土地利用变化极大影响,5个时期流域上游生物措施因子(B)值减小趋势明显;高塬沟壑区的B值表现出明显减小趋势;土石山林区和阶地平原区B值较为稳定。以影像数据为基础,人机交互解译,合理推演,获取系列流域水平梯田(工程措施因子E),精度达79.5%。流域内水平梯田主要分布在上游丘陵沟壑区、中下游高塬沟壑区,和阶地平原区。流域耕作措施因子T值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增,1980-2019年间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的T值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土石山林区和阶地平原区T值变化不明显。3、本次CSLE模型估算的时段土壤侵蚀模数与流域相应水文站输沙模数对比,空间分布上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时间序列的趋势变化也保持了一定的相关性,线性拟合精度R~2为0.7147。1971-2019年间流域土壤侵蚀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5个时段侵蚀面积(轻度侵蚀强度级别以上)占比分别为41.26%、42.49%、30.98%、18.47%、15.01%,2000年后降低幅度增大。1971-2019年间流域土壤侵蚀面积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丘陵沟壑区的变化最为剧烈,高塬沟壑区变化较为明显,土石山林区变化较为稳定,阶地平原区变化微弱。降幅最大的是上游丘陵沟壑区的志丹县(79.4%)、吴起县(76.3%),降幅较小的是土石山林区的华池县(50.0%)、黄龙县(39.7%)。不同时段平均侵蚀模数均呈现耕地>草地>林地的特征。耕地的侵蚀模数主要受到LS因子的影响,林地和草地的侵蚀模数主要受到B因子影响。与1971-1980年时期比,2001-2019年时期耕地的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21%,林地、草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了62%、74%。空间上,耕地、草地平均侵蚀模数从西北到东南递减,中下游地区林地的侵蚀模数多年均处于微度侵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