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血清β-EP的影响,探讨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共治疗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RMDQ评分、SF-36评分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细胞因子β-EP水平,并比较其变化。研究结果:(1)治疗前后腰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例VAS评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腰部疼痛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MDQ)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例RMDQ评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RMDQ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例(SF-36)评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SF-36)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血清β-EP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例血清IL-6、TNF-α和血清β-EP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β-EP含量均升高(p<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其从整体观上考虑,从中医脏腑脾胃、肝肾治疗,灵活的个性化施治,能更有效的缓解腰部疼痛,恢复腰部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安全,易于被患者接受。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降低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IL-6、TNF-α水平、升高体内阿片肽物质β-EP含量,可能是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