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P(S-DVB)微球、P(S-DVB)磺酸钠微球和聚丙烯无纺布为基体材料,通过UV辐照接枝反应制备了P(S-DVB)丙烯酸接枝微球,P(S-DVB)磺酸钠丙烯酸接枝微球和丙烯酸接枝聚丙烯无纺布,探讨了浸泡液配方、辐照时间及辐照距离等条件对辐照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出P(S DVB)磺酸钠微球UV辐照接枝反应体系的最佳浸泡液配比为:分散剂和溶剂体积比为1:1,丙烯酸浓度为50%,引发剂A浓度为25 g/L,引发剂B浓度为0.75 g/L,在G灯辐照下,以d3距离辐照接枝反应t3,最大接枝率可达68.3%;P(S-DVB)微球UV辐照接枝反应体系的最佳浸泡液配比为:分散剂和溶剂比例为3:2,丙烯酸浓度为50%,引发剂A浓度为25 g/L,引发剂B浓度为0.75g/L,在G灯辐照下,以d2距离辐照接枝反应t2,最大接枝率可达52.6%;PP无纺布UV辐照接枝反应体系的最佳浸泡液配比为:分散剂和溶剂比例为1:1,丙烯酸浓度为50%,引发剂A浓度为25 g/L,引发剂B浓度为0.50 g/L,在H-1汞灯辐照下,以四层堆叠的形式,d2辐照距离接枝反应t3,最大平均接枝率可达1321%。在双氧水和过酸化促进剂的混合液中,将三类UV辐照接枝产物上所引入的羧基转化为过羧基,使其具有进一步引发聚合反应的活性。比较了过酸化促进剂用量对固载过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氧水和过酸化促进剂体积比为25:18时,所得固载过酸含量最高。对三类固载过酸引发剂引发单体的接枝反应做了研究,比较了丙烯酸、丙烯酰胺及丙烯酸/丙烯酰胺混合单体的接枝聚合反应。本文重点研究了PP无纺布固载过酸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丙烯酰胺的接枝聚合反应,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浓度、固载过酸含量等因素对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接枝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g=K[M][RCOOOH]1/2,接枝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E=8.103KJ/mol,在单体浓度或固载过酸浓度恒定是,接枝聚合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K=5.100×10-3L/mol·s及K’=5.125×10-3L/mol·s。本文对三种基体材料的接枝产物进行了羧基含量测定、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固载过酸引发接枝聚合反应成功地在各基体材料表面引入了预定单体的聚合物长链,引起基体材料表面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本文对PP无纺布固载过酸引发的接枝产物在不同温度、盐及pH值的水溶液中的溶胀性能进行了研究,各接枝产物的溶胀比对温度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响应性(呈热缩性);其溶胀比随盐及pH值的改变有明显的变化,随盐及pH值的循环改变时,表现出溶胀-收缩-溶胀的规律性变化,各接枝产物尤其是丙烯酸的接枝产物其溶胀比对盐和pH值的响应性尤为明显。本文还对三种基体材料的接枝产物对重金属及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丙烯酸单体的接枝产物对Cu2+和Pb2+有较好的吸附性。吸附性最好的PP无纺布固载过酸引发丙烯酸接枝产物对金属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达到99.6mg(Cu2+)/g、343.8mg(Pb2+)/g,而PP无纺布固载过酸引发丙烯酸/丙烯酰胺混合单体接枝产物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185mg(亚甲基蓝)/g,吸附反应速率遵循Ho准二级吸附速率方程,表观吸附活化能Ea=40.24kJ/mol;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的吸热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