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生物传热物理学特性及穴位组织中温度场传播过程仿真研究

来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so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艾灸过程中热量在经络穴位间的传递规律;2.探讨艾灸的物理学剂量;3.建立穴位组织中温度场传播动态模型;4.总结艾灸生物传热的物理学特性及作用特点。方法:1.利用自制高精度温度传感器检测艾灸健康志愿者足六经下肢穴位15min足三里的温度变化,结合Origin软件绘制足三里温度变化曲线及温度变化速率曲线;2.通过自定义公式:穴位的物理学剂量=(灸前瞬时温度+最高耐受温度)/2×产生最高耐受瞬时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拟建立不同部位穴位的艾灸物理学剂量;3.利用ANSYS14.0软件仿真得出穴位组织中温度场传播动态模型。结果:1.艾灸足阳明胃经穴位时足三里温度变化曲线改变最大,尤以上巨虚为著。艾灸足六经下肢部不同穴位时足三里的温度变化速率曲线基本重合,且呈下降趋势。艾灸足三里水平附近的穴位和到足三里表面距离近的穴位时,足三里的温度变化曲线改变明显。2.手足部阴经及胸腹部穴位艾灸时所需的物理学剂量低于手足部阳经及背腰部的穴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部分手部穴位艾灸所需物理学剂量低于足部及躯干部穴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min时穴位组织的多维温度分布云图分析可得,灸热主要沿着组织表面至内部进行传导,随着组织深度的增加灸热的影响也越来越小;5min、10min、15min、20min内穴位组织随时间变化的三维温度模型分析可得,随着施灸时间的延长,穴位组织温度不断升高,灸热作用的深度进一步扩大。结论:1.艾灸过程中热量在经络穴位间传递具有循经感传性、传递速率一致性以及热量传递的区域特征、距离特征等。2.穴位的艾灸物理学剂量存在一定的范围,不同部位穴位的艾灸物理学剂量存在差异。3.建立了穴位组织中温度场传播动态模型,揭示了艾灸传热(从近到远)、透热(由浅入深)的作用特点。
其他文献
讨论了不适定的算子方程Af=Bg的收敛速度问题.方程的不适定是指方程的解对初始条件缺乏连续依赖的性质.这里的算子B是定义在某个恰当的Hilbert空间上的算子,它可能是无界算子
研究2维空间中带Robin边界条件的随机广义Ginzburg-Landau方程的渐近行为.通过建立该系统在不同空间中的吸收集,最终得到其在空间H1中吸引子的存在性.
主要研究一类带动态边值条件的随机非线性热力方程.通过分析方程的特征,设置了相应的空间,然后建立方程在2类空间中的先验估计,最终证明了这个带动态边值条件的随机热力方程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废物也随之增加。由于医疗废物中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污染质,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为了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民健康,卫生部于2003年颁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