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近年来其在大陆地区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截止2012年已达15%。虽然许多药物被证明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然而仍没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推荐一线药物,因此寻找合适的药物治疗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利拉鲁肽是一种十分有前景的2型糖尿病药物,近期临床研究提示运用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时,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仍没有明确的动物模型证明利拉鲁肽能缓解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且其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药物利拉鲁肽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程进展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1、选取体重一致C57BL/6J小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与高脂饮食组,分别进行正常饮食以及高脂饮食喂养16周,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对照小鼠模型。2、在正常饮食组小鼠和高脂饮食组小鼠中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注射生理盐水)、利拉鲁肽对照组(正常饮食+注射利拉鲁肽)、高脂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注射生理盐水)及利拉鲁肽组(高脂饮食+注射利拉鲁肽),以每克小鼠体重150ug的浓度进行利拉鲁肽皮下注射诱导4周。3、记录体重及体脂含量评估小鼠的生长情况及肥胖程度。运用小鼠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和小鼠腹腔注射胰岛素耐量实验来评估小鼠糖代谢情况。采用小鼠micro-CT从影像学上判断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缓解情况,并通过小鼠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及采用甘油三酯试剂盒检测肝脏中脂质沉积情况从组织学水平确定非酒精性脂肪肝缓解情况。4、采用丙二醛含量测定试剂盒判断肝脏膜脂过氧化情况,同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肝脏中抗氧化酶表达情况,以此检测肝脏内氧化-抗氧化平衡状况,判定小鼠肝脏氧化应激情况。5、检测肝脏组织内线粒体结构蛋白mRNA及蛋白水平,线粒体融合、裂变过程相关蛋白mRNA及蛋白水平,探究线粒体活性氧生成情况。6、检测肝脏组织自噬通路表达情况,探究线粒体活性氧清除情况。并进一步探究利拉鲁肽加强自噬的可能通路。[结果]1、高脂饮食诱导16周后,小鼠体重明显增高,micro-CT提示出现明显的肝脏CT值降低,提示脂肪肝形成,高脂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小鼠模型成功。2、利拉鲁肽皮下注射4周后非酒精性脂肪肝明显缓解伴随代谢明显改善:(1)小鼠体重及体脂含量明显降低,提示利拉鲁肽改善小鼠肥胖程度。(2)糖耐量曲线下面积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减少,提示利拉鲁肽改善小鼠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3)micro-CT提示由高脂诱导的肝脏CT值降低出现明显逆转,影像学证据证明利拉鲁肽能显著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4)肝脏切片HE染色提示利拉鲁肽能显著改善肪肝脂肪沉积及炎症反应,肝脏组织甘油三酯含量测定提示利拉鲁肽注射4周后可明显降低高脂饮食造成的肝脏甘油三酯含量的显著提高。3、利拉鲁肽能改善肝脏组织中由于高脂饮食导致的氧化应激:(1)丙二醛含量测定实验证明利拉鲁肽注射后能显著逆转由于高脂饮食导致的肝脏组织中丙二醛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利拉鲁肽能缓解高脂饮食导致高活性的氧化过程导致的膜脂过氧化。(2)qPCR及Western blot实验证明利拉鲁肽注射后能显著提高肝脏组织中抗氧化酶CATALASE、MnSOD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提示肝脏抗氧化水平的增加。4、利拉鲁肽能通过动态融合与裂变过程加强线粒体结构稳定,从而减少活性氧的生成:(1)q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提示,肝脏组织内线粒体裂变相关蛋白DRP1及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MFN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表明利拉鲁肽能通过加强动态融合与裂变过程维持线粒体功能稳定。(2)qPCR及Western blot实验证明利拉鲁肽注射后,由于高脂饮食造成的肝脏线粒体呼吸链结构蛋白Complex Ⅰ及UCP2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的出现了有效的逆转,提示利拉鲁肽能加强线粒体结构的稳定。5、利拉鲁肽能通过增强自噬加强活性氧的清除:(1)qPCR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提示自噬小体结构蛋白LC3及Beclin1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增高而自噬负相关蛋白p62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抑制,证明利拉鲁肽能显著增强肝脏自噬。(2)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提示SIRT3及p-FOXO3a的蛋白水平显著增高而FOXO3a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证明SIRT3-FOXO3a-LC3通路可能参与利拉鲁肽能增强肝脏自噬的过程。[结论]1、利拉鲁肽能显著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2、利拉鲁肽能通过同时减少过氧化及增加抗氧化酶的表达显著降低肝脏的氧化应激反应。3、利拉鲁肽能通过加强线粒体融合-裂变及线粒体结构管理减少活性氧的生成改善肝脏的氧化应激反应。4、利拉鲁肽能通过加强自噬增加活性氧的清除从而改善肝脏的氧化应激反应。SIRT3-FOX03a-LC3通路可能参与了利拉鲁肽加强自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