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钻井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套管钻井技术就是用标准的油田套管边钻边封隔井眼,套管起着钻柱的作用,将机械动力和液压动力通过与最下部套管相连的钻具组合传给钻头,以实现钻进和钻井液循环,钻达设计井深后,起出下部钻具,进行固井。套管钻井技术把钻井和下套管合并成一个作业过程,钻头和底部钻具组合的起下用钢丝绳在套管内完成,不再需要常规的起下钻作业。套管钻井与常规钻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够缩短钻进时间、减小井下事故、改善井控状况、起下钻时泥浆能够连续循环、减小钻机尺寸、降低地面设备和后期作业费用、减少钻井过程对地层(储层)和地表的污染等方面,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单井产能,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认识和普遍的应用。套管钻井过程中由于套管柱既是钻柱又是完井管柱,与常规钻井相比,套管柱的受力复杂程度、环空流体的流动状态及压力分布、套管柱的偏磨与损伤等明显不同。本文就是针对套管柱在井内受弯曲、扭转应力幅值大、环空内流体流动参数预测难于确定、接头螺纹受力大以及套管疲劳损坏失效等技术难点,利用弹性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分别建立了套管柱力学和数学分析模型、套管环空水力学模型和接头螺纹分析模型,得出一套适合于套管钻井过程中整体管柱分析的力学计算方法。应用该方法,能够优化钻井水力参数和优选接头螺纹,预防或减小套管柱损坏。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论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套管钻井动力学研究并结合套管钻井中旋转套管柱的力学行为分析,根据井斜方位的变化建立整体管柱的摩阻力分析力学模型,并进行了轴向拉压应力状态下的套管柱剩余强度的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套管柱进行屈曲分析,确定了套管柱屈曲的临界载荷,优选了套管柱。(2)通过套管钻井水力学研究及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建立环空压耗计算模型和轴向流动的动量方程,依此得出了钻井液流动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钻头射流的压力降、波动压力等参数的计算,准确地给出套管钻井中井筒环空钻井液的流态及流速的相互关系与压力分布,进而优选了套管钻井水力参数。(3)应用弹性力学理论,借鉴管柱螺纹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套管柱螺纹的受力和形变分析,建立了套管钻井套管柱连接螺纹的力学分析模型。依此计算得出了螺纹齿极限承载能力,校核了套管柱接头螺纹强度,并给出了补强套管螺纹的技术措施,为优选接头螺纹和特殊螺纹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4)考虑套管钻井中和钻后完井两个工艺过程,分别从力学和化学角度研究了套管柱疲劳与损伤破坏形式,得出了不同应力幅载下的疲劳强度及剩余强度,进而提出了预防套管损坏的技术措施。(5)应用本文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分别对扶余地区套管钻井的套管柱摩阻扭矩、钻头水力参数、螺纹连接强度、套管柱屈服和剩余强度等参数进行了计算,通过与现场实钻数据比较,水力参数误差在10%以内,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其他文献
起诉不停止执行,是行政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在《行政诉讼法》第44条,明文确立了这一原则及其例外,在保障行政效率及公共利益的同时,对相对人的紧迫利益给予保护。第66
<正>引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装配、连接而成的结构,简称装配式结构。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低潮后,近十年来装配式结构在我国逐渐升温,并在建筑设计
封隔器作为油田分层工艺的重要井下工具,被广泛使用在完井、注水、压裂、酸化、防砂、机械采油、气举等采油工艺技术中,而胶筒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密封性能的可靠性对于整个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该计划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分析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
千百年来,宫体诗被视为"色情文学"、"淫声媚态"之作,这些评价已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然而"宫体诗"既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存在于文学史上,则必有其存在之合理性.文章对"宫体诗"加以
全国量和单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制订的有关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1.1~13),1982年已经国家标准局批准公布。此标准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并保留一些非国际单位
介绍220kV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水冷却散热器结构、水温控制原理、晶闸管冷却循环方式,提出散热器在发生故障时,会因循环高水温不能冷却而无法带走晶闸管的热量造成SVC退运
通过试验与仿真分析指出了一种在电工技术领域中广泛采用的绝对值电路的缺陷及改进方法。
汽车电控液压助力转向(EHPS)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操纵稳定性、驾驶舒适性和主动安全性等多方面的性能,同时又具有环保特性。因此,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成为
<正>我科自1998年3月-2003年3月,药浴配合藏药涂擦(藏医推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0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1998年3月-2003年3月期间符合美国风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