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地城镇化——以安徽省为例

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mallsta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城镇化发展模式过度依赖于大城市,逐渐受到生态、资源的约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并且,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同步、不均衡的现象使得农村人口在实现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之后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人口不能有效就业,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就地城镇化强调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大力发展就地城镇化有利于缓解传统城镇化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制约效应。实现人口城镇化的基本途径是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顺利就业,即推进就业结构的转变,而产业结构变动又与就业结构变动息息相关。厘清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对于就地城镇化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交互作用对于就地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借鉴王嗣均的“隐形城市化系数”模型,运用涵盖准城镇人口的修正城镇化模型计算了17个地级市的就地城镇化水平。结果发现,安徽省整“乡村——城市”就地转型水平普遍较高,就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性。由于就地城镇化现象的存在,传统城镇化衡量口径已经不能有效反映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进程。  其次,通过计算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劳动生产率等进一步探明安徽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安徽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是劳动力净流出部门;第二产业就业创造能力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是当前安徽省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并且,安徽省就业结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5年。  最后,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微、宏观影响机制入手,分析安徽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影响,并且三者之间的变化呈现出对数的非线性变化规律。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就地城镇化水平的传导作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还呈现出显著的经济行为依赖性和地区特征依赖性。安徽省应合理规划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促进政府财政、对外开放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消费率是反映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指标,现阶段我国消费率的屡创新低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和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我国消费率涨落的现状——我国消费率屡创新低作为切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小城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针对当前中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文章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
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主要标志。城镇化过程中涉及的人口分为三类人,第一
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的构成状况,包括股东的类型及各类股东的持股比例、股权的集中或分散程度以及股东的稳定性等。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公司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