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战略决策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me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为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地下水分布广泛、水质好、易于利用等优点,其在总供水量中占的比重持续增长,1998年以来稳定在45%左右。然而,地下水在为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始料不及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反过来制约着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形成东北地区经济建设的巨大障碍。因此,建立一套东北地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测度指标体系,正确评判东北地区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以及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促进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等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在系统分析东北地区经济环境、地下水资源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区域地下水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东北地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测度指标体系,对当前东北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可持续性评判。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了东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得出了东北地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提出了适合东北地区地下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本次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在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等因素的控制下,东北地区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丘陵山区广布侏罗系岩浆岩、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等,节理裂隙比较发育,赋存较为丰富的地下水;东北平原区自中生代以来持续下降,为地下水的汇集中心,巨厚的中新生代碎屑岩及松散堆积层中赋存丰富的多层地下水,具有巨大的供水意义。 (2)东北地区水资源的组成中,地下水资源量(包括重复量)占水资源总量的33%,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区域比重不均,14个二级流域内,地下水资源比重大于50%的有3个,小于15%的也有两个。区域分配严重失调的特点为东北地区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了困难。 (3)90年代以来,由于地表水污染加剧及用水量的增加,地下水供水占的比重越来越大,98年以来持续稳定在45%左右,约占地下水可开采量的125.6%。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海水入侵面积达405.8km2,地下水污染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4)通过东北地区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分析,2010年将缺地下水23.02×1083,2030年用水高峰将缺地下水87.42×108m3。由于地下水开采量的减少,污染及海水入侵的影响,东北地区未来地下水的缺水形势将更加严重。 (5)分析了东北地区地下水形势,社会发展因素、科学技术层面因素、管理层面因素、开采历史因素、立法执法因素为制约东北地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五大要素,未来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应充分考虑这五大要素对地下水的影响。 (6)构建适于评判东北地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测度指标体系。针对东北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实际问题,运用地下水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测度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并应用于东北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的可持续程度评判,结果表明,目前东北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模式。 (7)建立东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针对东北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急待解决的问题,以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为准则,利用现代的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和方法,建立东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评价方法,运行求解得出包含地下水资源在内的优化配置方案,并利用上述测度指标体系进行评判。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下水年开采量控制在225.41×108m3的开采方案,将是地下水最优的可持续开发模式。 (8)为达到经济与资源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管理。国际河流应加强地表水的利用;沿黄渤海流域应加大节水与治污,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辽河流域应实施“东水西调”工程;松花江流域应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寻求外流域调水。
其他文献
随着石油工业对山前带油气聚集场所的日益重视,加快了地震勘探的步伐。但山前带的地震勘探面临下列几个勘探难点:一是山前带地形起伏剧烈,沟壑纵横,山势陡峭,山地相对高差大;二是地
地裂缝灾害分布极为广泛,以汾渭盆地最为集中。渭河断裂横贯渭河盆地中部,断裂边缘发育多条同走向张拉地裂缝。咸阳段地裂缝地处渭河断裂南侧,地裂缝灾害长期存在,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渭河断裂咸阳段地裂缝特征及成因,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咸阳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调查与成因研究”项目为依托,通过大量收集渭河断裂研究资料,了解该地区地裂缝的发育背景及构造格局;其次通过对咸阳段进行多次详细野外勘
学位
胜利油田主探区的济阳坳陷目前已处于成熟勘探程度阶段,但随着勘探理论、勘探技术不断完善和进步,其勘探潜力仍十分巨大,由于地表条件和地下地质构造的限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胜利
本文在现场调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绵阳市沈家坝涪江防洪堤堤基帷幕注浆防渗效果。具体工作如下:(1) 在掌握了防洪堤堤基的工程概况、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存在问题的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高中美术教学的发展也不断的深入. 高中美术教育因为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美术课的作品为主,对于其他的一些
本次研究把GIS的应用引向了地学领域.本论文依托具体项目,从开发和应用两个方面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学数据库的集成情况.在开发手段上,通过时下最受欢迎的开发模式之一Com
近年来,对产品或者原材料在综合环境下的结构演化和性能退化规律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来观察、研究材料和器件的结构及物理性能变化,从而验证实验样品是否达到规定的功能,符合设计要求,以满足科学实验研究测试分析需求。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将待测实验样品放在运动实验台上,通过移动实验台对样品各部位进行测试分析,而目前市面上的实验台普遍有行程小或者不适用于综合环境等缺点,所以根据测试要求设
学位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已有水质资料、实地调研、采样、实验室试验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焦作地区地下水高氟区的成因进行了探讨,采用高氟区原水进行了三种方法的除氟试验,在此
本文对3-RRRT并联机器人的传动性能与尺度综合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3-RRRT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位置反解分析,建立了3-RRRT并联机器人速度输入、输出方程,构造出机器
摘 要:本文阐述了配网调度及自动化技术改造的运用分析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配网调度及自动化技术在电力调度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解说,深入探讨了配网调度及自动化技术改造的基本现状,关于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希望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配网调度;自动化;改造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5-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