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鱼类产量排名中,前五位的养殖对象都属于鲤科鱼类,可是由于鲤科鱼类的肌间骨数目较多,这使得鲤科鱼类较难进入国际市场,这对我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在饮食、深加工等方面都正在对肌间骨数目多的品种进行遗传改良,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技术手段,期望能培育肌间骨较少的鲤科鱼类新品种,从而能促进水产养殖业的长期发展。肌间骨(intermuscular bone又称肌间刺或肌间小骨),是指位于椎骨两侧肌间隔中的硬骨小刺,由肌隔结缔组织骨化而成,仅存在于真骨鱼类中,且低等真骨鱼类(非棘鳍鱼类)中也普遍存在肌间骨。这种小骨随着鱼类的演化而逐渐减少。在形态学上,最开始出现比较简单的肌间骨是在真骨鱼类,而随着鱼类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化,肌间骨的形态也随着发生变化,特别是演化到鲤科鱼类,其肌间骨的形态已变得非常复杂。近年来国内外虽然已有不少对鱼类肌间刺形态学的研究,但是对远缘杂交鱼类例如鲂鲌品系的肌间刺形态学的观察研究报道却很少。远缘杂交(distant hybridization)是指种间、属间乃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生物类型之间的杂交。远缘杂交可以使基因组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从而使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都发生改变。湖南师范大学发育生物学实验室采用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以团头鲂(Blunt snout bream)(♀)和翘嘴红鲌(Topmouth culter)(♂)杂交,获得的杂种F1有可育的二倍体个体,称之为二倍体鲂鲌F1(hybrid of Blunt snout bream(♀)×Topmouth culter(♂))。然后用其F1后代中二倍体鲂鲌F1(♀)与团头鲂(♂)回交获得翘嘴鳊(hybrid of (Blunt snout bream×Topmouth culter)(♀)×Blunt snout bream(♂))。目前,团头鲂和翘嘴红鲌间两代异源可育杂交鱼的形成为后续鲂鲌品系的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翘嘴鳊的形成为利用鲂鲌品系制备新型杂交鱼提供了前景。该鲂鲌杂交鱼品系的形成为开展不同杂交鱼后代及其亲本肌间骨的形态学观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平台。本文采用常规测量法和解剖法对团头鲂(Blunt snout bream)、翘嘴红鲌(Topmouth culter)、鲂鲌F1(hybrid of Blunt snout bream(♀)xTopmouth culter(♂))及其杂交后代翘嘴鳊(hybrid of (Blunt snout bream×Topmouth culter)(♀)xBlunt snout bream(♂))四种不同杂交鱼的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翘嘴红鲌肌间骨数目在126~136之间,平均值约为130根,翘嘴鳊肌间骨数目在116-125之间,平均值约为120根,二倍体鲂鲌F1肌间骨数目在121~139之间,平均值约为129根,团头鲂肌间骨数目在112~119之间,平均值约为116根。在本研究中翘嘴鳊的脊椎骨数目多于团头鲂,可能是翘嘴鳊比团头鲂肌间刺多的直接原因。2.考虑到不同杂交鱼的鱼体大小和肌节数目的不同,进一步统计了每一肌节的平均肌间骨数目,鲂鲌F1最多(0.8100),翘嘴红鲌次之(0.7570),团头鲂第三(0.7256),翘嘴鳊最少(0.6971)。通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显示:这四种鱼翘嘴红鲌、鲂鲌F1、团头鲂、翘嘴鳊的平均肌间骨数目分别与其他三种差异显著(P<0.05)。故在维持营养、形态、活动等基本生理功能均衡的前提下,翘嘴鳊的每肌节平均肌间骨比团头鲂和翘嘴红鲌都少,体现了一种有利于鱼的食用和深加工处理的趋势。3.不同杂交鱼后代及其亲本的肌间骨形态有7种类型,分别为“Ⅰ”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不同杂交鱼之间都存在肌间小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的现象。4.不同杂交鱼后代及其亲本身体左右两侧肌间骨的数目,基本上不完全相等,但总体上两侧肌间骨的数目比较接近。同种鱼不同部位肌间骨数目也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说明翘嘴鳊等人工培育的杂交鱼比原始亲本翘嘴红鲌、团头鲂的肌间刺少。这在鱼类骨骼发育生物学方面和鱼类遗传育种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本研究中获得的与杂交效应相关的肌间骨减少的现象和观点可以积极引导和推动远缘杂交选育少刺经济鱼类的遗传改良方法,为我国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纵深发展及服务我国的水产养殖事业提供必要的经验指导和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