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强化学习的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nyliu2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又被称为雷达辐射源指纹识别,是指通过接收雷达辐射源所发出的电磁脉冲信号,提取指纹特征,根据已有信息确定产生信号的辐射源个体的过程。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电子战的智能化水平也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新体制雷达不断出现,信号波形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给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任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现代电子战争中,传统的基于模板匹配的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难以满足实际战场需要。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的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案。本文以强化学习模型为基础,针对雷达辐射源个体指纹特征选择和分类器设计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对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雷达发射机的基本结构,并对信号的产生机理进行了研究。对雷达常见信号进行了建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雷达辐射源信号的两种脉内调制方式,引出无意调制为产生指纹特征的主要原因,并对指纹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实现了基于强化学习特征选择的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案。本文以封装式特征选择算法为基本思想,使用强化学习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通过提取雷达辐射源脉冲信号的时域、频域和时频域指纹特征,实现了对雷达辐射源个体的识别,识别准确率高达99.98%。本文所提出的特征选择方法,在降低指纹特征维度的同时,提高了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的准确率。最后,本文实现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案,使用DQN、DDQN和Dueling Network三种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作为分类器,将马尔科夫决策模型应用于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任务,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其可行性,识别准确率达到99%以上。
其他文献
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解放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于2021年6月24日在中华艺术宫开幕.本次展览经过了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和策划,以美术作品成果展的形式献礼党的百年华诞,集中呈现了近年来上海主题性美术创作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代表着上海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各个时期的学术高度,反映了上海艺术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样式以及他们在传统和当代之间进行转换和尝试的探索轨迹,体现了时代的风貌和特征.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充分展示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这一光荣历史,展示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启动了“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美术创作项目”.在主办方给的大约100个主题里,经过筛选、构思,我最后选定了“里弄工厂”的创作主题.
期刊
今年8 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文艺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
期刊
老渔阳里2号,即今天的南昌路100弄2号,虽然现在看它只是一幢具有上海典型特色的石库门建筑,但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却是上演着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精彩序幕的历史舞台.作为一名从事雕塑创作的艺术工作者,能够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完成这样一次主题性创作,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期刊
1920年年初,陈望道受邀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一书;同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问世.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在中国传播最早、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我此次的创作主题正是围绕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的中文本翻译出版展开的.
期刊
人类活动中的化学爆炸和自然活动中的台风、雷暴等,这些异常事件的发生会带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一定的危害,识别此类事件具有现实意义。异常事件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且不同事件的产生机理不同,因此次声波可用于异常事件识别。现有异常事件次声识别系统使用次声波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来识别次声事件,但是在研究中出现了训练集样本量太少的问题,导致算法模型泛化能力较差。因此,本课题提出利用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次声波数据生成技术
一rn近来有关加强文艺评论的呼声和话题多起来了,《文艺报》以及相关报刊的评论栏目,都有这方面的文章,这是好事,说明大家都意识到文艺评论在文艺大发展的今天,无论如何是不能空缺或者是削弱的.这其中的道理,似乎很简单,说明文艺评论对于保证文艺创作的质量和水准,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但这样的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在一些人眼里,艺术创作是至高至上的,而艺术评论未必至高至上,至多只是跟在艺术家后面,轻描淡写地胡乱吹捧几句.或许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些文艺作品刚刚展演,评论就紧随其后,一片歌功颂德,大张声势;甚至,主创人
期刊
在过去的近两年中,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博物馆与大多数行业一样,面临着多次中断和重启.此间既有当下即时即刻的应对,亦有对过去十年来博物馆趋势及转向的探讨,更关乎着于博物馆本体的根本性反思.诚如2021年博物馆日所提出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 恢复与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疫情给原本业内外已公认甚至笃信的博物馆的未来蒙上一层不确定性:在日趋恢复到博物馆常态的过程中,渗透着博物馆从业者、研究者、政府、文化艺术界、社会公众、相关产业和
期刊
古代书画作品需要策展吗?rn显然,展览有没有策展人,观众的观展体验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当下的美术馆逐渐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即以观众、公众为中心,“策展”这一角色也开始介入传统艺术展览.在展览策划上,古代艺术展不像当代艺术展览可以参考西方的策展方法和模式,比如上海双年展、广东三年展可以去借鉴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策划中国传统艺术展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可以借鉴,只能通过不断的操作性实践和探索,去系统地研究关于展览策划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要求.在文艺领域中,“精神食粮”的丰富性不仅指创作“百花齐放”的丰富性,同时还指评论“百家争鸣”的丰富性.究其原因,一是众所周知,文艺包括创作与评论,两者犹如双轮和两翼,同步并进、缺一不可;二是随着大众精神生活数量的提高与质量的提升,凭借线下尤其是线上媒体评论功能的大量供给与广泛流行,人们对文艺评论的需求出现了显著的上升态势.有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社会公众已不满足、不局限于对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单向度欣赏,而是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