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式SiO2负载纳米镍催化剂制备及POM高温反应稳定性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h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烷部分氧化(POM)制合成气反应具有能耗低,效率高等优点,有望成为制备合成气的新工艺。Ni基催化剂因具优良的POM反应活性和相对低廉的价格,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Ni基催化剂易因烧结,积碳等(其中以Ni/SiO2催化剂为甚),致使催化剂性能迅速降低直至失活,即,催化剂的稳定性,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采用了溶胶凝胶法、常规浸渍法、表面活性剂改性浸渍法等方法制备了不同形式的SiO2负载的纳米Ni催化剂,着力于研究这些催化剂样品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并利用BET、XRD、SEM、TEM、H2-TPR、XPS、FT-IR和TG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物相结构、氧化还原性质等进行研究,以促进对Ni/SiO2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与活性组分的尺度、分散性及Ni-SiO2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单分散SiO2球负载小尺度的纳米Ni催化剂。在考察的Ni负载量~3.5租~9.0wt%下,溶胶凝胶法制Ni/SiO2催化剂上Ni颗粒(3~5 nm)均处于高分散状态,而常规浸渍法制以商用SiO2和纳米SiO2球为载体的Ni/SiO2催化剂上Ni物种粒径则显著变大(大于30 nm)。POM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Ni/SiO2催化剂具有优越的POM反应催化性能和反应稳定性,在所考察的连续反应50 h内保持稳定的CH4转化率(~82%)和合成气选择性(CO选择性~88%,H2选择性~80%),而浸渍法制Ni/SiO2催化剂经连续反应10 h后,CH4转化率明显下降(60%以下),CO和H2的选择性也明显降低(65%以下)。二者差异的原因与Ni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分散性有密切关系。Ni粒径越小,其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越强,从而表现出更好的抗烧结和抗积碳能力,最终使得催化剂在具有优良的POM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同时,也具有更高的反应稳定性。   采用表面活性剂改性浸渍法,即添加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于浸渍液中,改变添加量,制备活性组分尺度可控的商用SiO2负载Ni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与Ni(Ⅱ)间电荷相斥,会对Ni/SiO2催化剂上活性组分的分散起负面作用;而添加非离子型或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则可促进催化剂表面上活性组分Ni的分散。通过增大表面活性剂PVP、PEG和PEO等添加量,可使Ni/SiO2催化剂表面上Ni颗粒分布均匀、粒径减小(最小低至4 nm以下),与SiO2载体间存在较强相互作用的Ni物种含量增加,进而使催化剂表面上Ni分散性提高。POM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Ni粒径在15 nm之下,一般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和使用寿命。反应30 h内,CH4转化率维持在~80%,CO和H2选择性分别维持在~86%和~79%;连续反应120 h后,CH4转化率降至~72%,CO选择性降至~82%,H2选择性几乎没有变化。表面活性剂对活性组分的分散及其粒径大小调控的促进作用的主要原因可总结为,(1)与Ni(Ⅱ)的络合,使浸渍液中孤立的Ni络合物的比例增大,齐聚或低聚物的比例减少,进而使表面上Ni、Ni间距加大,降低载体表面上Ni颗粒的团聚。表面活性剂PVP的影响大于PEG和PEO;(2)降低浸渍液的表面张力,使亲水的活性组分Ni可以进入载体SiO2表面的低洼处或孔道的深处,降低样品焙烧中载体骨架的收缩和Ni颗粒的团聚程度,促进并加强Ni.载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得Ni颗粒具有尺度小、分布均匀的特性。   采用“先壳后核”法,利用Ni(Ⅱ)与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的配位作用,将Ni物种均匀地引入具有空腔的SiO2壳层内制得核壳结构Ni@SiO2催化剂,金属Ni高度均匀地分散于空心SiO2球内壁,粒径大小均匀(小于4 nm),Ni颗粒的团聚几率得以较显著的降低,在POM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和反应稳定性。   对几种不同形式的SiO2负载纳米Ni催化剂在POM反应中的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单分散SiO2球负载的Ni催化剂具有活性组分粒径小而分布均匀的特点,在所考察的几种Ni/SiO2催化剂样品中,具有较优越的高温反应稳定性和POM催化性能。通过比较几种不同方法制备的Ni/SiO2催化剂样品的催化性能和反应稳定性,结合表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为,高比表面积和高孔体积负载型催化剂有助于其反应稳定性的提高;载体上活性组分粒径越小,分散性越高,粒径大小分布越均匀,越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POM反应性能;活性组分与载体间相互作用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反应稳定性,增强催化剂的抗积碳和消积碳能力,从而抑制催化剂的失活。
其他文献
本学位论文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的原理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包括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本部分以2005-2009年有关化学发光的100余篇文献为基础,总结了各种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在
碳纳米管(CNT)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碳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强的气体吸附和溢流等性能。许多研究结果认为,CNT是催化剂的优良载体,尤其在氧化和还原反应方面,CNT负载型催化剂
本论文包含以下各自独立的两方面内容: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schulzeine B的不对称合成及天然产物Arboflorine的不对称合成研究。   一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schulzcinc B的不
纳米催化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表面吸附和量子尺寸效应,逐渐成为催化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在纳米催化材料的开发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过于细小的颗粒具有很高的表面能,在反应体系中很容易发生团聚,反应结束后用传统的过滤、离心分离方法费时费力,且不能达到完全回收。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研究学者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磁性纳米固体催化剂材料。由于该催化剂材料具有磁性,利用外加磁性可以容易地将其回
金催化剂代表了一类非常有趣的异相催化剂,采用化学方法制备的负载型金纳米颗粒催化剂是当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纳米金催化剂。众所周知,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活性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颗粒尺寸、负载种类等等,因此使得其催化活性起因的研究变得复杂。近年来,非负载型金纳米催化剂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传统的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不同,非负载型金催化剂由于排除了载体的影响而使得其催化机制的研究变得更加简
坚持理论创新 ,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本质要求 ,是党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源泉。本文从理论创新的动力、过程、主体以及与实践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80年
本文从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问题的专项决议中关于工农业发展关系的论述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工农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进行了分析,认为全党对工农业发展关系的认识日趋全面而又深刻.由于农业政策是由整个经济发展阶段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所决定的,因而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总体趋势是向工业倾斜,当偏斜运行一段时间导致农业难以支撑工业化快速推进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时,只好放慢工业发展速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以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换言之,偏斜运行与纠偏交替发生.
本论文采用甲基乙烯基型硅橡胶(MVQ)以及共混发泡制备了MVQ、MVQ/EPDM以及MVQ/EVA发泡材料,采用力学性能测试设备、发泡硫化仪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仪器对发泡材料
4月25~27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北、江西组织了油菜免耕直播技术考察交流活动,来自长江流域9个油菜主产省(直辖市)的农技推广人员和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江西省农科
在各种生物学过程中,Ca2+、Hg2+、Mg2+、Fe3+和Na+少量的金属离子对于许多重要细胞的生长生存、功能调节及体内生物活性酶的催化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识别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