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书面语中的“地”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出现在《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中的所有带“地”的例句。经过考察,发现能够出现在“_+地+V”框架中的成分非常繁杂,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拟声词、代词固定词组以及由它们构成的词组等。而且这些成分出现在“地”前的时候,它们的语义指向很是复杂,有的指向中心语V,有的指向名词性成分,有的指向句法空位。但是,它们出现在这一框架中时所表示的意义却很一致,多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或方式。而且,还发现“地”前的所有的“S+地”形式都具有【描写性】的特征。
关于“地”的性质,大多数教科书都认定为结构助词。但是,本文在详细考察“地”前成分的基础上,认为“地”实际上是个后缀:一个附着在副词性成分之后,记为“地1”;一个是附着在状态形容词之后,记为“地1”。同时,本文还对各个成分之后的“地”进行了分类。
尽管“地”有两个,但它们都是后缀,都出现在S和V之间,具有相同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从四个层面来解释:认知层面,“地”有增加S与V的认知距离的作用;语义层面,“地”有描写性的作用;表达层面,“地”有凸显、强调的作用;句法层面,“地”有消除歧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