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依据中医中药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实验性兔胸主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内膜增殖早期主要调控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及相关原癌基因C-myc的病理机制。通过芪麦通对PDGF-B以及C-myc拮抗作用,从不同层次阐明中药益气活血化瘀能在细胞和基因水平发挥干预作用,最终为达到在内膜损伤早期防治血管再狭窄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方法:模拟PTCA术后再狭窄的模型,采用球囊导管剥脱术,造成实验兔胸主动脉内膜损伤,分别于内膜损伤后第1周、第2周、第4周处死,取兔胸主动脉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血管大体形态学变化;用原位杂交法观察测定PDGF-B及C-myc在血管损伤部位不同阶段的动态表达;采用逆转录PCR(RT-PCR)检测PDGF-BmRNA转录;Westem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DGF-B蛋白质表达水平。 结果: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HE染色可见损伤后造成内皮及部分内膜坏死脱落、内弹力板断裂、血栓形成。损伤后1周,内膜增厚并主要由细胞构成,大多为SMCa-actin阳性,偶见泡沫细胞、淋巴细胞、少许中性细胞。数周后靠近腔内的细胞仍保持增生肥大,但用药组损伤后一周内膜阳性细胞分布明显减少,中层可见少数散在的弱阳性细胞,数周后仍保持稳定的水平。 原位杂交镜下观察测定:PDGF-B链在血管损伤部位不同阶段的动态表达,以及中药对它们的影响。正常的血管内膜可见少量阳性细胞表达,损伤后1周内膜阳性细胞分布明显增多,中膜亦可见少量的散在的阳性细胞分布,4周后呈稳定的水平下降。但用药组损伤1周后,内膜阳性细胞分布明显减少,中层可见少数散在的弱阳性细胞,数周后仍保持稳定的水平。并且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阳性表达减弱更为明显。P<0.001 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显示胸主动脉血管内膜损伤后、第一周对照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第四周与前两周比逐渐恢复。结果显示胸主动脉内膜损伤后早期PDGF-BmRNA呈增高趋势。而中药芪麦通对胸主动脉血管内膜损伤早期PDGF-BmRNA转录有明显拮抗作用。 Westem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显示胸主动脉血管内膜损伤后、第一周对照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第四周与前两周比蛋白表达逐渐减少。结果显示胸主动脉内膜损伤后早期PDGF-B蛋白呈增高趋势,而中药芪麦通对胸主动脉血管内膜损伤早期PDGF-B蛋白的表达有明显拮抗作用。 结论:在损伤早期被激活后血小板产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被趋势化了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在损伤部位聚集,诱生PDGF-B在早期出现一个高峰,而这些生长因子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启动血管平滑肌的增殖,这同中医的气虚血瘀状态与病理产物积聚有关。由于病理代谢产物刺激基因异常表达,诱导原癌基因表达并进而分泌某些细胞或体液因子,引起组织异常增生导致再狭窄的发生而在整个病变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虚血瘀贯穿本病始终。而芪麦通对其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说明益气活血化瘀药能在细胞和基因水平发挥干预作用。即使受创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再生同时,芪麦通对其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又可以迅速抑制受创血管周围血小板的聚集及炎性渗出行血中之气功。气血同治,气阴双补而不滋腻恋邪,既可补虚固本亦可以活血化瘀,从药物组成配伍合用可体现气虚瘀互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