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麻的杂种优势率达到30%以上,长期以来,红麻杂种优势利用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繁殖过程中,随着不育系与保持系回交世代数的提高,雄性不育系出现微量或少量花粉,由此将影响杂交种子的纯度。若能使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在华南地区安全越冬,实现多年生栽培,将不育系的繁殖固定于较低的回交世代,将使上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2005年开始,周瑞阳从数十种植物中发现木芙蓉作砧木嫁接,能使红麻接穗安全越冬。本研究以P3、KO3、L23、917、763、722、F3和野生红麻种H040为试验材料,从嫁接、多烯效唑浸种、摘花、喷施多效唑等方面进行越冬抗寒栽培研究。结果如下:
1.红麻抗寒性鉴定方法:取从植株顶部往下的90~60cm的茎,进行4℃低温胁迫5d~10d,测定相对电导率及其它主要生理生化指标。
2.不同材料的抗寒性:红麻雄性不育系的抗寒性均比其保持系的要强。不同材料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L23>763>P3>K03>722>917>F3。
3.越冬枝条嫁接:用H040和木芙蓉作砧木的处理,其接穗的梢部枯萎长度小于实生苗和本砧嫁接,表现出较强的越冬抗寒性;结果数的多少与越冬期的梢部枯萎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越多,越冬抗寒性越差。
4.实生苗嫁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抗寒性强弱可划分为5类:(1)抗寒性最强:红麻野生种H040和杂交组合P3A×H040;(2)较强:P3A/P3A×H040和P3A/H040;(3)中等:P3A CK和P3A/P3B CK:(4)较弱:P3B/P3A×H040和P3B/H040;(5)最弱:P3B/P3A和P3B CK。
与抗寒性相关的主要指标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梢部枯萎程度与着果密度、种子产量、梢部枯萎长度、半致死温度、电导率、MDA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数量、茎含水量、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越冬成活率呈显著负相关。
5.多烯效唑浸种的效应:根据抗寒性结果,多效唑100mg/L浸种对红麻的抗寒性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不同浓度烯效唑和多效唑浸种对前期抑制株高生长的作用明显,但对最终株高、茎粗、着果密度、枯萎程度、成活率的影响不大。多烯效唑浸种可提高千粒重。
6.摘花的效应:摘花的抗寒性要比不摘花的强。后期喷多效唑对前期株高的抑制作用明显,但对最终的株高、茎粗、着果密度、枯萎程度无明显影响。800mg/L的处理可明显提高种子产量。
提高红麻抗寒性最佳途径是杂交制种,其次是嫁接、摘花、多效唑喷施和浸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