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讲作为一种劝说活动,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的议会辩论时期。人们使用这种有声的交流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向受众传递信息。演讲以广大听众为目标,通过表达演讲者自己的观点,来达到劝说、改变、提升听众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人们通常借助演讲手段来改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演讲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演讲的语言会直接影响演讲的效果。这就要求演讲的语言必须有艺术色彩,富有感染力。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演讲语言做过研究,包括语义学、文体学、修辞学等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以象似性为理论基础对演讲语言进行研究。 象似性,作为与任意性相对的语言的一个属性,在近二十年来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语言的象似性指语言的表达形式与其所表达的内容之间具有一致性的关系。语言的这种象似性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使用当中,在文学作品和包括演讲词在内的各种体裁的语篇中也被大量使用。只不过在日常使用的语言中,作为语言的一个自然属性,人们是无意识地使用象似性,而在文学作品和各种体裁的语篇中,象似性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而有意识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象似性广泛存在于演讲词的音系、词素、句法结构和语篇中。 据皮尔斯符号三分法,语言的象似性主要被划分为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喻象象似三大类。在前人对演讲词的研究中,比喻修辞手法在其中的运用研究较为广泛,所以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映象象似和拟象象似在演讲词中的运用。 映象象似又可分为语音象似和形象象似。语音象似指的是语言形式(或者说语音)与其所指内容之间存在理据。可分为直接声音象似(即拟声)和间接声音象似(主要指语音联觉)。通过运用语音联觉,演讲语言传达给受众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