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探讨影响cN0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为清扫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在PubMed、Embase.com、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四个数据库检索关于cN0单侧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临床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同时结合手工检索相关论文及查阅其参考文献,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语言限制为英文。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统一表格提取相关数据,并导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其中,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表示,采用Q及I~2检验各研究间的异质性,通过RevMan 5.3软件制作漏斗图评估各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大小。结果:共检索出703篇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后最终纳入14篇英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cN0单侧PTC患者3003人,其中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者342人。Meta分析结果如下:男性、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2cm、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腺外侵犯的合并效应量OR和95%CI分别为1.69[1.26,2.27]、0.51[0.39,0.66]、3.28[1.73,6.22]、8.53[4.86,14.97]、4.18[2.38,7.34]、1.67[1.27,2.20],经Z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1、0.0005、0.0003、<0.00001、<0.00001、0.0002),认为男性、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2cm、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腺外侵犯与cN0单侧PTC患者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而癌灶数目、肿瘤包膜受累、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合并效应量OR和95%CI分别为1.05[0.69,1.59]、1.20[0.85,1.68]、0.93[0.38,2.27],经Z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尚不能认为癌灶数目、肿瘤包膜受累、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与cN0单侧PTC患者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2cm、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腺外侵犯是影响cN0单侧PTC患者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当患者具有上述危险因素时,提示更容易出现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须更加积极处理对侧中央区淋巴结,以期减少肿瘤残留、复发及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