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湿地虉草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eic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鄱阳湖乃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属世界六大湿地之-,其每年的季节性水位变化影响着鄱阳湖湿地植物的生存。荫草(Phalaris arundinacea)是鄱阳湖主要优势植物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虉草进行野外分布调查、生长动态的测定、茎段栽培与种子萌发试验、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模拟水分胁迫试验来探索虉草对鄱阳湖湿地环境的适应。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虉草主要分布在8.5-13米高程范围内,喜生长在人为干扰较少的水边,常与蓼子草(Polygonum barbatum)、苔草(Carex)为邻形成混生群落。2.虉草在鄱阳湖枯水期生长情况良好,株高、生物量都符合植物“S型曲线”生长规律,其植株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植株形态、生物量等在生殖生长期间会表现出较明显变化。3.虉草种子为光中性种子,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对低水势环境敏感,总体萌发率低下。虉草主要在初夏鄱阳湖涨水前和冬季退水后通过分枝和分蘖这两种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种群的快速扩张和繁衍,以适应鄱阳湖季节性水淹环境。4.虉草的根茎叶中都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茎的基本组织可以恢复分裂能力长出不定根,根部内皮层具有马蹄形五面加厚的凯氏带,这些都显示了荫草在组织结构上对湿地环境的适应。5.在干旱和水淹逆境条件下,荫草的膜系统保护酶POD、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都会随着时间和逆境强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对植物体进行保护;可溶性糖含量在虉草中表现出根和叶中降低,茎中升高的分配变化;丙二醛含量整体变化不大,表现出干旱水淹逆境对荫草的膜质过氧化伤害不大。荫草对干旱和水淹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其他文献
引言 近期,为顺应GE/2.5G/10G等大颗粒数据业务的传送需求,并降低网络建设成本,IP Over WDM技术已逐渐成为各运营商关注的新一轮焦点技术。由于IP Over WDM技术的发展导致SDH层边
为进一步推动邳州市生猪品种改良工作扎实有序进行,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根据省财政厅、省农委等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结合邳州市的具体情况,现将有关做法作如下介绍,供同行
1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推行划区轮牧制度首先,对本地区的牲畜进行调查,调查各区放牧场的载畜情况,详细了解本地区实际牲畜的存储数量。如果发现有超出草地牲畜承载量的,要及时进
如果说到目前电信业内最热门的词汇,毫无疑问,IMS是其中之一。作为下一代融合的引擎,IMS开创了全新的电信商业模式,拓展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市场空间,带来创新的网络技术和融合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