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它是一种活的遗产,往往依附于地方团体或者个人的创作、保护和创新而存在。任何载体的消亡都会给这些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使其湮灭。这种消失的速度有时比物质形态遗产的消亡更快,因而保护责任也更重。尽管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且形式多样,但是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步伐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日愈贫瘠。在此背景下,有效保护与经营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接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保护现状。共调查了南京市域的7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音乐、传统戏曲、传统手工技艺、节庆民俗等九大类别,其中超过一半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急需对其进行保护与经营。接着对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进行了重点阐述。从资源普查体系、名录体系、法律保护体系、传承人保护制度、可持续发展检测评估体系和保护队伍体系六个方面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机管理、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化经营的角度展开论述,针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危机管理体制;提出民俗生态村、民俗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及专题性民俗旅游的旅游开发模式;把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化类型分为消费商品型、旅游资源开发型、表演艺术商业化经营型和有偿展览型四种.并分析了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效益。最后是结论部分,分析了文章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