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的病理改变及尿微量蛋白与肾脏病理改变的关系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紫癜性肾炎患者肾小管间质分级与病理分型;免疫病理类型与病理分型;尿微量蛋白与病理分型、肾小管间质分级的关系。全面描述紫癜性肾炎的病理改变,明确尿微量蛋白在评价肾脏损伤程度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7年1月-2013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住院紫癜性炎患者59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2000年提出的紫癜性肾炎的诊断标准;有完整的临床、肾活检及病理、尿检(包括尿常规、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蛋白5项)资料。排除原发性肾脏疾病,其他疾病引起的肾损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炎、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且肾活检前均未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二、研究方案  回顾并记录59例紫癜性肾炎患者临床、肾活检及病理、尿检资料,统计分析肾小管间质分级与病理型,不同免疫沉积物类型与病理分型,尿微量蛋白与病理分型、肾小管间质分级的关系。  三、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均采用秩和检验,以Spearman参数行双变量相关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紫癜性肾炎的病理改变  1、病理分型Ⅲ型多见,共24例(40.6%),其中Ⅲa型4例(23.7%),Ⅲb型0例(16.9%)。间质分级以(++)级最多见,有27例(45.8%)。免疫病理分型以单纯IgA沉积多见,有27例(45.8%)。多数病例伴有补体C3(79.7%)、纤维蛋白原(67.8%)沉积,极少数病例伴有补体C1q(3.4%)沉积。  2、病理分型肾小管间质分级呈等级正相关(rs=0.292,P<0.05)。  3、免疫球蛋白沉积类型、补体C3沉积与否、纤维蛋白原沉积与否在病理分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尿微量蛋白与病理改变的关系  1、8例尿蛋白阴性患者,肾活检病理检查提示病理分型Ⅰ型以上者7例(87.5%);肾小管间质分级(+)级及以上者7例(87.5%)。8例患者中,尿微量白蛋白(MA)、尿转铁蛋白(TRF)、尿免疫球蛋白G(IgG)1项或以上异常者7例(87.5%),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均未见异常。  2、尿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在Ⅱ、Ⅲ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转铁蛋白(TRF)、尿IgG(IgG)在Ⅱ、Ⅲ型和Ⅰ、Ⅲ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尿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MA)、尿转铁蛋白(TRF)、尿免疫球蛋白G(Ig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在肾小管间质分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一、紫癜性肾炎病理改变  1、紫癜性肾炎患者,随着病理分型加重,肾小管间质病变加剧。  2、免疫病理类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讨论。  二、尿微量蛋白在评价紫癜性肾炎肾脏损伤程度中的意义  1、紫癜性肾炎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不完全平行,尿微量蛋白是早期提示肾脏损伤的指标。  2、尿微量白蛋白(MA)、尿转铁蛋白(TRF)、尿IgG(IgG)尤其是后两者在提示肾小球损伤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尿常规和肾功能;可以粗略评价紫癜性肾炎肾小球损伤程度。  3、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出现异常时提示出现肾小管间质损伤,但无法根据其排出量评判损伤程度。
其他文献
“如果说以前90%是通过灰色渠道的话,现在大概一半一半。”钻石小鸟创始人、联合CEO徐磊对《新民周刊》透露,2006年7月1日中国对进口钻石推行新的税收政策以来,大量以走私为主要手段的钻石经销商主动“洗白”。新政催生了愈来愈多的正规钻石企业,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目前中国内地的钻石价格几乎比2002年还要低。  《新民周刊》4月27日封面报道《世界那么大·买买买!》刊出以后,许多读者对进口艺术品交易中
目的:探讨外科营养对肝癌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不同外科营养方法对免疫功能改善的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肝癌患者平均分为三组,普通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