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按照传统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只能恢复一条神经,术后恢复效果虽然有效但有限。本研究目的为如何充分地利用健侧颈7充足的神经纤维,最大限度地修复受体神经。同时比较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前、术后肢体自控能力与功能恢复情况和中枢神经可塑性的关系,从影像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探索中枢神经可塑性发生的机制,研究中枢神经的可塑性与周围神经损伤及修复的关系,为健侧颈7移位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健侧颈7移位最佳术式的实验研究 目的:1:充分地利用健侧颈7有髓神经纤维,尽可能修复患侧两条主要神经,最大限度地修复受体神经,获取更多功能。 2:比较不同方式的健侧颈7移位术式受体神经生长情况,探讨最佳术式,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与人类在臂丛解剖结构及功能上相似的Sprague-Dawley大鼠为实验对象,体重200克-250克,105只,随机分为A-E共7组,每组15只。经背侧入路,建立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健侧颈7移位大鼠模型。以传统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为基础,将尺神经近端分两股或将健侧颈7神经根经尺神经和腓肠神经2股桥接,分别经端端吻合移位于两条受体神经。自术后1月起,每周开始观察动态行为,分别采用抓握力试验、梳洗试验、爪印迹试验等动态行为学观察;术后按照分组,在术后三个不同时间段,通过运动神经纤维计数、电生理及肌肉功能测定等方法,比较运动神经潜伏期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移位神经吻合口远端有髓神经轴突计数及肌湿重、形态学观察、单刺激和强直收缩力,比较不同方式健侧颈7移位后的功能的差别,了解不同时段神经生长情况,分析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探讨最佳移位术式。 结果:术后患肢功能逐渐恢复,抓握动作效果从优至差依次为A、C、B、E组,梳洗动作依次为D、C、B组。但爪印迹试验动作E,F,G组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修复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组2月后均出现主动屈指、屈肘。抓握力比较:术后2月,B、C、E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月、6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