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数量占一国企业总数达90%以上,已经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小企业作为提供就业岗位、激活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但其却一直饱受融资难问题的困扰。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在MM理论、权衡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企业融资相关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探讨,并发展了信贷配给、银企关系等理论,以此来指导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活动。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有着“企业王国”之称的日本,中小企业数量的占比高达99.7%。在日本1999年新修订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中,中小企业被放在了“经济活力源泉”的位置上,并把“激活并且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作为新的政策理念提倡出来。而日本中小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与其较为健全的融资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日本中小企业融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日本在1948年和1963年,分别设立中小企业厅、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随后以中小企业厅为中心设立一系列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并以《中小企业基本法》为中心颁布了相关配套法律,由此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正式建立起来。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由于大型企业的迅猛发展,使其对银行融资的依赖程度降低,银行为了持续经营、增加业绩,不得不将注意力开始转移到中小企业身上。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日本开始积极探索直接融资渠道,并加强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保证,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再处处受阻,从而可以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选择。日本不仅在传统的融资渠道上进行探索,比如大力发展私募债券、为中小企业创办JASDAQ市场、在银行融资中鼓励关系型贷款等,此外还对新兴的融资渠道进行尝试,比如众筹、资产支持贷款(ABL)以及担保债务凭证(CDO)等。这些日本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所做出的努力,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而由于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存在的诸多劣势,比如资本金少、投资回报低、现金流弱、缺乏抵押物等,致使其融资成本高、难度大。因此,日本设立了相应的融资支持体系,包括相应金融机构、信用保证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为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起了重要的保护网。通过对日本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的分析,论文总结出日本在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经验及尚存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为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