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的“幸”--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空间的生产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_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二战犹太难民大屠杀的纪念中,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犹太难民纪念馆(博物馆)呈现与纪念的是犹太难民的苦难,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所呈现的却在纪念二战时期犹太难民苦难的同时,意在体现出上海犹太难民的幸。本文试图探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中,苦难中的幸是如何被呈现的,为何会如此呈现,在纪念馆的发展过程中,“苦难”中的“幸”发生了那些变化,及如何获得一种社会性。本文运用了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参考了列斐伏尔的“三元分析框架”,分别从物理空间、空间意义的呈现、游客参观与空间意义的变化三个层面,探讨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苦难”中“幸”的生产过程。研究发现,随着上海市虹口区政府对“方舟之路”的打造与完善,作为“方舟之路”的核心,纪念馆的物理空间在作为“苦难”中的“幸”载体的同时,其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这一意涵。在纪念馆内部,展览的布置、讲解员的讲解、与馆内文化活动的举办,使纪念馆与全球性犹太大屠杀的苦难记忆相连。同时,通过展现犹太难民逃往上海的过程,及在上海生活的情况,纪念馆空间表征被体现为“苦难”中的“幸”。随着纪念馆对史料的收集与发掘,更多二战时期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时“幸”的故事被知晓与展示,纪念馆中“幸”的意涵由此被逐渐突出,并使“苦难”中的“幸”获得了新的意涵。这种表征随着外国官员的访问、历史相关者物品与亲身经历的展示被进一步加强,并随着普通游客的参观与内化而获得了一种社会性。另外,游客的参观使纪念馆中体现出的,上海犹太难民“苦难”中的“幸”逐渐成为了世界犹太大屠杀记忆的一部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空间表征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性。最后,本文对“苦难”中的“幸”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是国内与国际政治、当下二战犹太大屠杀记忆与纪念文化的发展趋势,促使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中此种空间意涵的产生。基于此结论,本文最后对空间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苏南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流动人口对当地肺结核疫情的影响,为制定流动人口肺结核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苏南3地市2007-2010年的流动
近年来,随着改革关键期和社会快速转型期的到来,我国的社会矛盾也进入了高发期。近年来,一系列由无直接相关利益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无直接利益冲突”频频发生。无直接利益冲
1 工艺状况介绍rn烧碱是我厂的主导产品,在整个生产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烧碱生产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厂的经济效益,而蒸发工序的运行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烧碱的质量,而且影
期刊
黑龙江省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且由于黑龙江省气候的特殊性,在春季在低气压影响下春旱情况十分显著,这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生产
到目前为止,有关艺术品市场的讨论并不充分:艺术区是如何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它们的现状如何,去向何方?在艺术品市场中,消费者用货币购买着广义上的美学效用。如果情况
建国初期,我国曾经允许农民向城市自由迁移,但自从1958年后对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就采取了严格控制的政策,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从此就形成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二元社会结构
生活世界的研究包含着对现代科学精神的批判,它是一切科学和文化的基础。而现在的生存使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理性的世界中,忽视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但它却塑造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