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调制射频感性耦合Ar/O2及Ar等离子体的实验诊断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n1985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半导体器件的特征尺寸变得越来越小,集成电路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在半导体芯片生产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等离子体刻蚀技术需要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以期达到小于5 nm特征线宽的刻蚀。然而,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带来的难题也亟需解决,如电荷积累效应造成的旁刻等。为此,人们提出了脉冲调制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这是因为在脉冲调制射频感性耦合放电条件下,在脉冲关闭阶段,基片台上方的鞘层坍塌,负离子能够运动到基片表面,中和刻蚀沟槽底部积累的正电荷,从而能够减弱电荷积累效应,降低异常刻蚀。此外,脉冲调制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不仅能够提供脉冲频率和脉冲占空比这两个新的可控参数,还能够灵活控制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密度、电子温度、活性基团数密度、离子能量以及离子通量等,进而提高等离子体刻蚀的选择性、刻蚀速率、刻蚀均匀性等。尽管脉冲调制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具有很多优势,但其内在物理化学机制也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是对于等离子体刻蚀工艺中使用的电负性气体(O2、CxFy、SF6、C12、HBr等)放电。在工业上,为了精确控制等离子体刻蚀工艺的性能,需要充分理解脉冲调制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的特性。因此,本文利用Langmuir探针、VI Probe、相分辨发射光谱、减速场离子能量分析仪等实验诊断手段,详细研究了脉冲调制射频感性耦合Ar/O2及Ar等离子体,并对实验结果及其内在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第一章,首先,对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进行了概述;其次,详细介绍了脉冲调制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综述了脉冲调制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第二章,对实验装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着重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用到的诊断手段,包括Langmuir探针、减速场离子能量分析仪、相分辨发射光谱、VI Probe、高压探头,并对诊断原理进行了介绍。第三章,利用Langmuir探针并结合整体模型,对比研究了脉冲调制射频感性耦合Ar/O2等离子体中,不同外界放电条件下,电子密度和有效电子温度随时间的演化。研究发现,在脉冲关闭瞬间,电子密度和有效电子温度均呈现一个峰,这主要是由匹配网络释放能量所致。第四章,在分子气体放电的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中,单个射频周期内,在E(单峰)模式和H(双峰)模式放电条件下,高能电子激发速率/等离子体发光强度随时间演化的峰值数目是不同的。利用这一现象,运用相分辨发射光谱,研究了脉冲调制射频感性耦合Ar/O2等离子体中,脉冲初期E-H模式转换时刻的演化。研究发现,当脉冲占空比和放电气压增加时,模式转换时刻是增加的,而当射频源功率增加时,模式转换时刻是减少的。除此之外,还研究了整个脉冲周期内,特别是脉冲稳定期,射频周期分辨(纳秒量级)的高能电子激发行为。研究发现,在脉冲稳定期(H模式),当放电气压增加时,高能电子激发速率的最大值先增加后减小,且其随时间演化的双峰结构变得更加明显,轴向分布逐渐局域到介质窗附近。第五章,利用减速场离子能量分析仪,详细研究了不同外界放电条件下,连续波及同步脉冲调制射频感性耦合Ar等离子体中,射频相位偏移(即射频源功率的射频信号与射频偏压的射频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对偏压电极上离子能量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射频相位偏移θ从0增加至π时,离子能量分布从高能区向低能区移动,且其能峰宽度变窄。第六章,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论文的创新点以及工作展望。
其他文献
作为宽禁带直接带隙半导体,GaN和ZnO在蓝光发光二极管、紫外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照明等光电子器件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尽管GaN及其相关的Ⅲ族-氮化物光电器件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但仍存在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如紫外光(UVL)带、蓝光(BL)带和黄光(YL)带的起源问题长期悬而未决。ZnO具有和GaN类似的光电子领域应用,但其激子束缚能更大(~60 meV),且可以通过相对简单的生长
中锰钢第三代汽车钢温成形是制造强度级别为1500 MPa以上汽车结构件的有效技术,具有“三低一高一均衡”,即“低奥氏体化加热温度、低成形温度、低淬火速率”、“高且均衡力学性能”的工艺优势,已成为实现汽车轻量化和安全性提升的重要途径。本学位论文针对中锰钢温成形过程中相变行为尚不明晰、工艺优化尚不全面、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缺乏全面评价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试验与仿真相结合,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开展了中
加工介质对微细电火花加工性能的影响非常显著,在煤油、去离子水等液体介质中加工时,材料去除率很高,但工具电极损耗也很大,严重影响加工精度;在空气射流等气体介质中加工时,工具电极损耗率低,但是由于放电间隙太小,导致加工过程中短路率很高、加工效率低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APPJ)作为微细电火花加工介质,开展了 APPJ中微细电火花加工的一系列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成功实现了 A
由于负氢离子在引出束能量较高时仍然可以保持很高的中性化效率,基于负氢离子源的中性束注入系统在未来的磁约束核聚变装置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热阴极灯丝离子源,大功率低气压射频感性稱合负氢离子源(Negatvie Hydrogen Ion Source,NHIS)具有寿命长、结构简单、无电极污染、维护方便、等离子密度高和引出束流均匀且易控制等一系列优点,已经被选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
针对某橡胶助剂生产企业废水COD浓度高、盐分高、生物毒性大等特点,结合现有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重点对其预处理工艺进行流程优化,结果表明,对废水排放源头做好资源回收、分类收集、分质有针对性预处理、采用能耗较低的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MVR)脱盐、结合生化工艺,可使出水COD达到设计要求(<500 mg/L)。
在托卡马克高约束模式下,边界等离子体湍流限制台基区结构和跨磁力线输运。理论上,限制台基区结构的湍流主要是动理学气球模,但是缺乏全局模拟支持这一假设。在低约束模式下,湍流主导的跨磁力线输运对偏滤器靶板处热流宽度影响很大。与之相对,在高约束模式下,湍流对热流宽度的影响有待研究。在边界等离子体研究中,BOUT++双流体和回旋流体程序包被广泛用于边界局域模和湍流输运模拟。因此,本文使用BOUT++双流体和
目前,托卡马克磁约束聚变装置是最有希望实现可控核聚变从而解决能源问题的聚变装置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研究和探索,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关键的物理和工程问题需要去解决。其中,高能量粒子(Energetic Particle,EP)物理的研究对目前托卡马克装置稳态运行以及未来装置中燃烧等离子体的预测极其重要,因为高能量粒子不仅可以加热等离子体,而且会激发各种不稳定性,这些不稳
近年来,寻找最合适的前馈神经网络(FNN)架构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动的方法来找到一个小而充足的网络结构,无需额外的再培训和修正。正则化项经常被引入学习过程,并且已被证明能有效的提高泛化性能并减小网络尺寸。特别地,Lp正则化在网络训练中用于惩罚过大的权值范数。L1和L1/2正则化是两种最流行的Lp正则化方法。然而,通常Lp正则化主要用于修剪冗余权值。换句话说,L1和L1/2正则化不
针对橡胶助剂废水的特点,提出应用微电解-Fenton氧化联合工艺预处理此类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微电解-Fenton氧化联合的预处理工艺可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再加上后续的生化处理,整套工艺可以使废水COD从4 127 mg/L降至240 mg/L,脱除率达到94%。
具有陡峭压强梯度的高约束模(H-模)放电运行模式是未来托卡马克聚变装置,如ITER,稳定运行的基础。台基区强的压强梯度和电流密度引起的扩散和对流输运会导致大量的热流穿越最外闭合磁面流入到刮削层区域,从而导致强热流打到偏滤器靶板处,造成靶板材料腐蚀和破坏。沉积到偏滤器靶板的热流峰值与刮削层宽度成反比。刮削层的热流宽度是由刮削层区域横越磁场的径向输运和平行输运之间的竞争来决定的。根据满足实验定标率的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