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东扩的贸易效应及对中欧贸易关系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两大趋势,尤其是9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各国寻求更高的政治利益和更大的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在其中,欧盟的一体化的历程尤其是典型,随着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正式加入欧盟,连同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的10国,本轮欧盟东扩成员国从原来的15国扩大为27国。欧盟的本次东扩对欧盟内部成员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欧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本轮欧盟东扩必定会对中欧贸易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对本次欧盟东扩的货物贸易效应进行研究,同时研究本轮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关系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本文第一章是引言,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思路、论文的可能贡献与不足之处等做出相关说明。 为了比较全面和深刻地揭示欧盟东扩的贸易效应,在第二章中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关税同盟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在动态效应中又主要介绍了规模效应—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以及竞争效应—西托夫斯基和德纽的“大市场理论”。通过本章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对本文研究有启示意义的理论性结论。 为了给后文分析欧盟东扩的贸易效应奠定事实基础,本文先在第三章中介绍了欧盟历次扩大和本次欧盟东扩的基本情况,接着分析了本次欧盟东扩的意义和特点。 从第四章开始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第四章分别从欧盟东扩的总体贸易效应、内部贸易效应和外部贸易效应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欧盟东扩后产生了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除此以外,欧盟东扩还产生了贸易条件效应、贸易成本削减效应和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效应。欧盟东扩对内部成员国来说产生了贸易互补效应,并且对欧盟成员国的贸易效应影响是不对称性的。 欧盟东扩对非欧盟成员国也产生了很大的贸易影响。东扩对发达国家在贸易领域的影响是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东扩后欧洲统一市场扩大,发达国家与欧盟新成员国的贸易将遵循更为透明、有效的规则。不利的一面是,有些国家与欧盟的贸易争端可能因新成员国的加入而更加激化。欧盟东扩对非欧盟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影响体现在,出欧盟东扩导致的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使得欧盟的市场格局和外贸利益发生了有利于中东欧国家的新变化。新成员国的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已经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非常相近的非欧盟成员国的发展中国家。 为了从实证角度来分析欧盟东扩的贸易效应,本文第五章运用面板数据,构建引力模型对欧盟东扩的贸易效应进行估计,通过设置虚拟变量得到欧盟东扩对欧盟内部的各成员国以及欧盟外部的非欧盟国家的贸易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总体贸易效应的估计表明东扩在欧盟内部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同时也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本文的实证结果是贸易转移效应比贸易创造效应要大。 欧盟东扩对欧盟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没有重大的影响。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次欧盟东扩在贸易方面主要是对新成员国有重大的贸易优惠措施,但是这些优惠措施在老成员国之间是早就业已存在的。欧盟东扩对欧盟老成员国和新成员国之间贸易促进作用很明显,远远大于对欧盟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促进作用。本文认为这主要归因于欧盟老成员国对欧盟新成员国的诸多贸易自由化的措施。欧盟东扩对欧盟新成员国之间贸易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大于对欧盟老成员国和新成员国之间贸易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欧盟东扩之前,申请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是比较低的。 欧盟东扩对欧盟老成员国和非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促进作用明显。欧盟东扩对欧盟新成员国和非欧盟国家之间贸易的贸易促进作用很明显,而且比对欧盟老成员国和非欧盟国家之间的促进作用要大得多,我们认为这主要归因于新成员国加入欧盟后贸易环境和政策有较为显著的改善,也间接促进了新成员国与非欧盟国家的贸易。欧盟东扩对中国和欧盟贸易产生贸易转移负作用,但是负作用不是很大。 欧盟和中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东扩更加深了这种重要性。本文第六章运用大量数据和指数测算来分析中国和欧盟的贸易关系,尤其是中国和欧盟新成员国的贸易关系。 贸易强度指数测算表明,中国与欧盟老成员固的贸易密切程度大于中国与新成员国的贸易密切程度。Drysdale贸易互补指数测算表明中国与欧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是非常强的,其中尤其是中国出口与捷克进口、中国进口与德国出口的互补性指数更是达到0.8以上。 本文在国内较早运用Click—Rose出口相似度指数从市场角度对中国和欧盟新成员国在欧盟老成员国市场上的竞争性进行研究,以及从商品角度对中国和欧盟各国在各大类出口商品上的竞争性进行研究。 出口相似性指数可以说明中国和欧盟各国的贸易竞争性,测算表明中国和欧盟的新10国在欧盟原15国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有所下降,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近些年来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对欧盟原15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也有所升级,因而与欧盟新10国对欧盟原15国的出口形成一定程度上的错位竞争,出口相似度指数有所下降。 再从细分的商品类别来看,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近些年来出口结构升级的趋势,尤其是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中国和波兰、匈牙利、捷克、德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竞争程度越来越大,反映出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中国和欧盟新老成员国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析欧盟东扩对欧盟各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本文第七章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测算中国和欧盟国家的比较优势,得出如下结论: 通过运用RCA的测算,中国在SITC6、7、8三类产品中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中6和8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7类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在8类中曾经拥有超过2.5的极强出口竞争力,但是近年来逐步减弱,反映出中国在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走弱,但是在6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整体比较优势仍然很强,而且有继续走强的趋势。在7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走强。 欧盟老成员国的比较优势反映了它们作为发达国家的产业特征,它们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欧盟新成员国则表现出产业结构升级迹象,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弱,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增强。 对欧盟国家和中国的产品在SITC三位数细分商品上的RCA分析表明,欧盟新成员国和中国在细分优势产品的竞争性上更强,相对而言,欧盟老成员固和中国在细分优势产品的竞争性上较弱。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捷克和波兰都分别有13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即SITC6+8)是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也就是在类似产品上具有程度相似的比较优势,说明中国和捷克、波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型是非常强的。 最后部分本文分析了欧盟东扩后的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对中国欧盟贸易关系的影响,同时提出中国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欧盟东扩后关税政策变化对中欧贸易关系的影响表明,尽管欧盟税率水平与中国对欧盟出口密切相关,鉴于欧盟关税下调幅度不大,以及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原因,此次由于欧盟东扩导致的关税下调不会对中国对欧出口产生大的影响。 通过分析欧盟东扩后主要非关税政策变化对中欧贸易关系的影响表明,欧盟贸易救济措施适用性扩大会对中欧贸易产生不利影响。欧盟普惠制在基本已经对中国不给惠的情况下,对其他受惠国和地区的同类产品仍给予关税减免的优惠待遇,因此对中国此类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产生不利影响。 对中国的对策建议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两个方面提出:政府应该发挥政府职能来应对技术壁垒;尽早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积极争取贸易补偿:规范我国出口企业秩序。从企业来看,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注意研究欧盟东扩后在各项贸易政策上的变化;应该优化商品结构,利用规则扩大对欧盟的出口;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欧投资力度;加大技术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对频繁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中国企业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法兰克福当地时间2013年6月28日上午9时21分,随着凯傲集团CEO里斯盖的摇铃声音响起,工业用叉车制造商凯傲集团公司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股票开盘价24.19欧
高考可以说万变不离“纲”,“纲”即为《全国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也称“考纲”),只要学生结合“考纲”以课本为学习之本,夯实基础、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就可以不变应万变,
评级机构作为一种市场中介,他们对评估对象的信用风险进行专业调查分析然后向市场发出评级信息,该信息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市场效率。从最早的1909年穆迪发表
本文以三峡大学研究生党建工作为例,针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着重分析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及其原因,结合三峡大学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的实践探索,为
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信用卡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成熟的金融产品,持卡消费和信用消费十分普遍,其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也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主要产品,成为商业
期刊
信用证以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易双方互不信任的难题,降低了国际贸易结算的风险,被誉为“国际商业的生命线”。独立抽象性原则是信用证制度的基石和支柱,备
学位
按照标准经济金融理论的预期,随着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资银行进入将有助于改善东道国银行体系效率、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大量中国经验文献已发现,外资银行进
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已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特别是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相互渗透、日益融合、彼此促进,其规模成倍增长。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由货币霸权和全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