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钦顺心性哲学探微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007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钦顺是明朝中叶著名的理学家,其学自释氏入,后归本程朱,而与佛教和陆王学相抗衡.晚年著《困知记》一书,集其一生学思之精华.他自评该书时曾言,发明心性是其一生学问之大旨.而他之批判佛学与陆王心学,都是通过明辨“心性”而实现的,他对程朱之学的修正与发展,也集中体现在对“心性”等问题的重新分疏上.有鉴乎此,该文即拟专对罗钦顺的心性哲学体系作一番初步的梳理与探讨.罗钦顺的心性哲学体系是在陆王和佛教的刺激下建构起来的,批判佛教和陆王思想以“闲邪卫正”是其建构此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旨归.他将此批判的重心放于佛教和陆王“以知觉为性”不明心性之辨上,而与王阳明的辩论则由收性的具体辨分延伸到格物工夫论.通过这种批判,罗钦顺的心性之学得以深化,其独特的义理架构更为豁显.罗钦顺对佛教和陆王的批判是站在为儒学卫道,为他认定的儒学正统--程朱学卫道的立场上的,故其批判虽不无精彩之处,但最终难以避免望文生义、武断灭裂之病.这是其不足之处.罗钦顺在宋明理学史上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作为“朱学后劲”,与阳明心学对峙形成的理论张力.罗钦顺继承朱子学强调心性之分,主客之分,强调格外物之理的知性主义倾向,与王阳明强调以德性统帅认知、笼统、浑沦的学术风气相抗衡.
其他文献
该文在研究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智慧和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基础上,提出要高度重视环境伦理道德建设,要借助于运用中国古代的生存智慧,彻底转变无节制地生产和过度消费的观念.文章还
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认识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但自从二十世纪初以来,对他学术思想的误解和歪曲,相当严重.是很不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
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许多制度的转变还需要时间,自身技术吸纳能力更力待提高.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技术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WTO使知识产权保护更加
该文从政府规模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和现状,以及西方学者关于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和西方国家的一些实践经验,探讨中国政府规模膨胀的原因,对寻求中国政
区别于一般人类社会,经济社会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财富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体。在经济社会结构中既有物质方面(社会生产),也有精神方面(社会意识)。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变不是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