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带有功能性取代基团的酞菁配合物在光动力疗法、LB 膜、液晶、非线性光学材料等领域拥有诱人的前景,因此对功能性酞菁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学位论文基于对酞菁化学及其作为抗癌光敏剂应用的研究现状的分析,选择了在光动力治疗中具有优势的两亲性酞菁锌为主要目标,合成了一系列功能取代的酞菁锌配合物,并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相关性质。论文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 1. 合成了7 种酞菁前驱体和9 种酞菁锌及其中5 种的成盐化合物。9 种酞菁锌分别是1-(4-丙酸苯氧基)酞菁锌、1-(4-甲酸丁脂苯氧基)酞菁锌、二硝基酞菁锌、1-(5-磺酸基-8-喹啉氧基)酞菁锌、1,8,15,22-四(5-磺酸基-8-喹啉氧基)酞菁锌、2,9,16,23-四(5-磺酸基-8-喹啉氧基)酞菁锌、1,8,15,22-四(4-(4-乙酰哌嗪)苯氧基)酞菁锌、2,9,16,23-四(4-(4-乙酰哌嗪)苯氧基)酞菁锌和2,3,9,10,16,17,23,24-八(4-(4-乙酰哌嗪)苯氧基)酞菁锌。对所合成的化合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元素分析、红外、质谱、核磁、电子吸收光谱等手段进行表征。文献检索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中,6 种酞菁前驱体和8 种酞菁锌及其中5 种的成盐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2. 研究了上述取代酞菁配合物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包括:亲水亲脂性, 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热稳定性,分子光谱和存在状态等,并初步分析了构效关系。结果显示:所合成配合物中,有6 种显示了两亲性特点;大部分配合物在DMF溶液中能稳定存在;所合成配合物在有机溶剂DMF、THF、异丙醇和正辛醇等中主要以单体的形式存在,并且在含2%CEL 的水溶液中也以单体的形式存在,Q 带最大吸收在670~700nm 之间,相应的摩尔吸光系数在105mol-1·L·cm-1左右,这对光动力治疗是非常有利的;相对于β位取代基,а位取代基更有利于配合物以单体存在,且使Q 带红移。3. 进行了离体抗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1,8,15,22-四(5-磺酸基-8-喹啉氧基)酞菁锌四钾盐(ZnPc-4-3’) 对HepG2 人肝癌细胞具有较强的光动力活性,半致死量IC50为3μ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