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身份对个人网络表达影响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网络表达行为的研究,是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网络社会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表达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微博传播主体的网络表达具有复杂的特征,一方面传播主体在网络上所扮演的是与其个人真实身份完全不同的虚拟角色,另一方面其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身份也对其网络表达产生了塑造作用。  鉴于此,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平台,从社会群体的角度出发,以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社会身份”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研究不同社会身份的网民在微博空间的日常网络表达的概况和在突发事件中的不同表现。通过收集研究对象在网络空间中所呈现的形象、发布的微博、关注的议题、表露的情绪、采取的行动等信息,就网络表达特点与网络行动等问题进行不同社会身份群体网民的比较研究,探讨社会身份是如何进一步影响网络人际关系和网络社会的。  研究发现,在日常网络表达中,社会身份影响个人使用微博的表达方式、行为特征、议题建构、个人微博辅助层面的呈现。不同社会身份的群体在网络表达中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党政军体制内工作者重视阅读并关注时事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和政治经济新闻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相关互动,网络表达呈现出了保守倾向。草根群体的日常网络表达更加趋向“浅表化”特点,微博接触频率较低,关注的内容不是新闻和时政内容,而是倾向于选择娱乐性内容,这不利于人们的现代性观念的形成。知识专业技术人员和商界精英与高资产人士的个人日常网络表达更具主动性、个性化特点,更倾向于对突发性事件发表质疑和批评的看法。另外,社会身份也影响突发事件网络表达的参与程度、情绪倾向和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了社会身份与个人网络表达的互动关系,推导出了社会身份与网络表达的关系模型。  总之,个体的社会身份主导了其网络表达,社会身份在个人网络表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网络表达是社会身份的映射,社会身份通过网络表达体现出来。网络表达成为个人社会身份识别的符号,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另一方面,社会身份对网络表达具有塑造作用。社会身份不仅影响网络表达的内容,而且也影响着网络表达的方式,其信息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也各具特色。
其他文献
本选题形成的一个原因在于,学界对于《广西日报》历史的研究多局限于抗战时期,鲜有对其前身《南宁民国日报》发展历史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无法使我们纵向地了解《广西日报》发展历
随着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爆发,社会开始发生巨大变革。被禁锢的妇女开始萌生男女平等的意识,且这类呼声越来越高,随后,世界女权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开展。两个世纪以来,女权主
近年来,随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日臻完善、成熟,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引起了业界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学界对报纸核心竞争力的探索和挖掘也不在少数,既有基于发行、管理、技术、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