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借鉴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对周边地区的关注不够。我国台湾地区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践较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其通识课程体系,对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分析“人本主义”理念、“泰勒原理”的基本观点,阐释这些理念和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并根据这些理论构建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分析框架。首先,以我国台湾地区全部七所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从通识课程目标、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实施、通识课程评估四个维度,研究我国台湾地区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的概况及特点。研究发现,其共性特点为通识课程目标明确,具有研究型大学特征;教学形式丰富,通识课程实施多样化;双向评估促进通识教育发展。其次,以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型大学之一的C大学作为案例,从通识课程目标、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实施、通识课程管理与评估四个方面,对学校通识课程教师和本科学生访谈,分析C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的特征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台湾地区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通识课程目标清晰化,利于明确培养能力;通识课程设置多样化,利于学生均衡选择;通识课程实施保障规范化,利于通识课程推行;通识课程管理科学化,利于通识课程良性发展。其不足之处在于:通识课程的广度与深度难以把握;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教师压力大;通识课程学分所占比重较少;通识课程评价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最后,通过总结我国台湾地区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特征,为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经验总结,探索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良性发展道路。促进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机制的更新,保障研究型大学更好的发挥其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