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研究 ——以C大学为例

来源 :孙一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sgx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借鉴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对周边地区的关注不够。我国台湾地区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践较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其通识课程体系,对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分析“人本主义”理念、“泰勒原理”的基本观点,阐释这些理念和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并根据这些理论构建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分析框架。首先,以我国台湾地区全部七所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从通识课程目标、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实施、通识课程评估四个维度,研究我国台湾地区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的概况及特点。研究发现,其共性特点为通识课程目标明确,具有研究型大学特征;教学形式丰富,通识课程实施多样化;双向评估促进通识教育发展。其次,以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型大学之一的C大学作为案例,从通识课程目标、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实施、通识课程管理与评估四个方面,对学校通识课程教师和本科学生访谈,分析C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的特征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台湾地区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通识课程目标清晰化,利于明确培养能力;通识课程设置多样化,利于学生均衡选择;通识课程实施保障规范化,利于通识课程推行;通识课程管理科学化,利于通识课程良性发展。其不足之处在于:通识课程的广度与深度难以把握;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教师压力大;通识课程学分所占比重较少;通识课程评价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最后,通过总结我国台湾地区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特征,为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经验总结,探索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良性发展道路。促进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机制的更新,保障研究型大学更好的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其他文献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民办学校教师退休待遇区别于公办学校教师的主要因素。现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教师纳入两种截然不同、彼此分离的制度安排,并由此产生较大的待遇差距。结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做法以及我国试点经验来看,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仍需系统的制度设计。适宜的策略是: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寻求最大公约数,加强制度的边际改进,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改善民办学校教师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推行智慧课堂、智慧作业,因为其既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又是学校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等融入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共识,因此如何从实际需要出发,讲究实效,并充分利用智能化设备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成为很多教师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们进行了基于智慧课堂学科融合的实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