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初中阶段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其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往往不及身体发育的速度,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常常出现抵制成人权威的行为,加上自控力差,做事往往不计后果,这使得初中生成为校园欺凌的高发人群。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选取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初中生为样本,以了解初中生校园欺凌的现状及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主要对当下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进行初步描述,并从校园欺凌的内涵、校园欺凌的成因以及校园欺凌的防治措施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分析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校园欺凌行为指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区域,某学生个体或群体处于主导地位,对某一特定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长期、反复、有意地身心伤害的行为。本研究以符号互动论、抵制理论、语言编码理论以及社会标签理论等社会学经典理论为方法论,为更好地从社会学视角研究初中生校园欺凌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调查结果及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30份,其中有效问卷524份,问卷的有效率98.8%。结果显示,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存在年级、性别和学习成绩的差异,且观看暴力影视频率高,课堂师生交往频率低,教室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初中生,以及父母阶层低,父母学历期望低,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情感氛围不和谐,顺从同辈群体意愿程度高的初中生更易发生欺凌行为。 第四部分,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从社会、学校、家庭、同辈群体以及个人五个方面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根据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访谈,产生校园欺凌行为原因包括社会消极因素的渗透;学校场域的遭遇;家庭因素的抑制;同辈群体文化的价值偏离;“自我中心”的社会交往,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五部分,防治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措施。在分析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防治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措施: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关注初中生生活世界,促进初中生形成群体认同感;提升家庭教化功能,促进初中生的社会化发展;利用校园文化引导同辈群体亚文化健康发展;从“外烁”到自律,引导初中生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