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民族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或者经济条件的制约,渐渐沦为“落后”地区的代表。为了帮助这些地区获得发展,各级政府开始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各级政府在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帮扶的过程中,在短期内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取得的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其间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措施,未能充分调动当地人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使帮扶的主体作用未能得到较好的彰显。针对这一现象,不同学科的学人开始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案。其中,一些学者提出并运用于实践的社区营造,可以为我们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一种启示。 社区营造的核心理念在于,让当地乡民以自下而上对接自上而下的“文化自觉”行为,参与到新的发展之中,去建设社区。也就是说,通过社区营造,使当地的乡民参与的社区建设,社区发展成为当地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当然,社区营造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一篇论文想全面系统的进行论述,不仅很难做到,而且也是不切实际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采取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研究方法,选取了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黄岗侗寨的一个公共空间—鼓楼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都知道,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一直被誉为是侗族的“三宝”,而在传统的侗族聚落中,鼓楼又一直是当地社区进行交往、活动、议事等重要文化事实的中心。因此,鼓楼作为侗民族文化结晶的产物之一,在侗族人们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可以说,鼓楼于侗族乡民而言,不亚于心脏对人的重要性。因此,侗寨素有“无寨不鼓楼”的说法。 通过我们在黄岗侗族地区的调查,不仅坐实了上述观点。还进一步看到,黄岗侗族居民的生老病死、记忆传承、人生礼仪都离不开鼓楼。因此,在对这一社区营造的过程中,若能充分利用侗族的鼓楼文化,在当地所发挥出来的社会整合功能,那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