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铁蛋白免疫复合物的免疫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ho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铁蛋白(LTF)是一种分子量约为80kDa的糖蛋白,属于转铁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调节铁的吸收,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与免疫调节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体内LTF含量较低,但是在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节液中,LTF水平会明显升高。抗LTF抗体是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一种,在一些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RA等病人血清中抗LTF抗体含量较高。然而,乳铁蛋白免疫复合物(LTF-IC)在RA病人体内的表达是否升高及其在RA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尚不清楚。  本研究在RA病人血清中LTF-IC含量增加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LTF-IC对人单核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发现LTF-IC能够在体外活化人单核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1β和IL-8,但不能产生IL-10和IL-12。不同组成的LTF-IC,无论是由多克隆抗体还是单克隆抗体所组成的LTF-IC均具有这种功能。肝素能够阻断LTF与人单核细胞的结合,在LTF-IC刺激人单核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加入肝素能够明显抑制LTF-IC对人单核细胞的刺激作用。并且加入抗LTF受体的抗体去阻断LTF-IC的刺激作用,发现抗CD14的抗体具有很强的阻断作用。可见,LTF在LTF-IC的刺激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生物素标记的LTF与亲和素结合形成的LTF多聚物却对人单核细胞没有明显的功能,证明LTF-IC发挥作用不是仅仅通过抗体交联乳铁蛋白来实现的。在培养体系中加入抗 Fcγ受体的抗体,发现抗FcγRII(CD32)的抗体也能明显抑制这种刺激作用。同时对乳铁蛋白抗体进行酶切,去除其Fc段后与LTF形成的复合物不再具有活化作用,因此, Fcγ受体在LTF-IC的刺激作用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没有Fcγ受体的帮助是不足以诱导单核细胞活化的。据此我们推测,LTF-IC对人单核细胞的刺激作用可能是LTF受体和Fcγ受体共同介导的,二者缺一不可。  本文通过激光共聚焦的方法研究LTF-IC活化人单核细胞是否是通过内吞实现的。结果发现,与普通免疫复合物OVA-IC相比,LTF-IC更容易被内吞到细胞中,并且内吞抑制剂MDC能阻断这种现象。同时,Western-blot及信号通路抑制剂(NF-κB通路抑制剂及Casepase-1抑制剂)结果显示LTF-IC被单核细胞内吞后通过活化NF-κB等途径产生TNF-α,IL-1β等炎性细胞因子。检测了LTF-IC处理人单核细胞后对外来刺激剂的反应性。结果显示,LTF-IC处理后的单核细胞对其他刺激剂如LPS和Zymosan等的反应性明显上调,较普通复合物OVA-IC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细胞敏感性的增强可能与协同作用有关。而LTF-IC使细胞敏感性上调的特点,可能进一步增强RA病人体内的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发现了LTF-IC对人单核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并初步阐明了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LTF-IC能够很强地活化人单核细胞并能增加细胞对其他刺激剂的敏感性,而这种刺激作用是通过细胞表面的LTF受体及Fcγ受体共同介导的内吞作用实现的。这些发现增加了我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的理解,为人类研究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前体N末梢片段(Nt-proBNP)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与病程、严重程度与转归之间的相关关系。 
目的 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心搏指数(SI)、血管顺应性(AC)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0例子痫前期孕妇(子痫前期孕妇组)和5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妊娠期高血
我的商业想法  1.人们遇到的问题  (1)盐城高职园区是2006年新建的学区,地域较大,且没有固定的商业区,学校师生到校外拍照的难度较大;  (2)校外摄影门市相对落后,拍摄等待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并且学校管理严格,校外摄影人员不允许进校拍照;  (3)职业学校学生所需考取的等级工证书较多,所需照片量较大,且学生学习技能任务较重,时间比较紧。  2.人们产生的需求  (1)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既希
目的 分析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兔肺泡液中胆汁酸水平对上皮细胞损伤的情况.方法 32只孕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疾病组,每组16只.在成功妊娠22 d后,疾病组孕兔经颈后皮注射苯甲
目的 分析在不同缺氧状态下大鼠肾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HIF-1αmRNA)水平表达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