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群体性事件公法治理研究——基于河南北村个案视角的思考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fz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国家农村建设政策方针,并会在今后与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道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在农村土地上进行的建设,因为占用土地产生的补偿纠纷及其程序问题是一个群体性事件的高发领域,实现对其的治理是保障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与农民权益的根基,并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笔者所调研的河南北村因新农村建设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为典型事例,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来探讨在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群体性事件的公法治理问题。  文章运用实地调研的方法,深入北村进行走访调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对北村个案进行“厚描”的基础上,详细展示了北村新农村建设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经济变迁与三年来的上访、聚集历程和参与各方在当前制度体制下的心理态度及其行为选择,并从三个方面对该事例进行了反思:分别是群体性事件的压制型处置模式问题,村民小组与村委会、乡镇政府的关系问题,群体性上访及其在实践中对法治的偏离问题。  面对群体性事件,在压力型体制环境下的压制型处置模式以行政法上的“管理论”为理论基础,立足压制,以领导人意志意识为主导,以法律为工具,致力于构建刚性稳定的社会秩序,追求群体性事件的迅捷处置。但在该处置模式下,村民、乡镇政府与上级政府展开了“治访循环”的交替,其结果是加剧了党和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危机,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丧失,法治的观念和意识淡化,法治领地萎缩,信访治理的成本加大,最终使群体性事件得不到良善治理。  基于压制型处置模式的局限与合法性危机,回应型治理模式就应运而生,其以行政法上的“平衡论”为理论基础,依托于协商民主制度,是回应型法治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实现社会治理的治理模式。其强调对相对人诉求的回应性,依法治理,协商共治,致力于构建韧性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当代社会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并且在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得到确立和发展,法治被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信访制度改革出现新变化的情形下,该治理模式具有了切实可行性。  要实现群体性事件的良善治理就应当摒弃压制型处置模式,而代之以回应型治理模式,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实现治理,这是国家在群体性事件治理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概括起来说,是要构建“一体两翼”的公法治理机制。“一体”是指以回应型治理模式为指导,推进农村治理的法治化,抓好农村的法治建设,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来实现农村事务的治理;“两翼”是指一方面要构建科学民主的村民自治体系,推行村民小组自治,依法界定村委会与村民小组的关系,同时依法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民小组的关系,约束行政权依法按轨道运行,达到以小组自治为突破口,带动行政村村民自治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推动信访制度的科学转型,把信访引入法治化的轨道,让公职律师全面参与到信访法治化改革实践中,发挥公职律师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促进作用,以化解信访制度难题。实现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治理,关键是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和信访制度的法治化建设。
其他文献
在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库极为重要,但关注的人相对较少。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机构,思想库的目的在于指导研究并得出独立的与政策相关的知识。思想库的发展经历了
基因信息是指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所获得的有关个人基因状况的信息。基因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基因信息的获取越来越方便。基因信息能应用于疾病诊断和预防,但基因信息保护不周会造
海运服务隶属于服务贸易中的“运输服务”项目,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服务贸易多边谈判的重要议题之一。然而,自从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服务贸易总协定》,以及《关于海运
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5年林登·约翰逊总统颁布的11246号行政命令标志着平权行动的正式出台。美国的平权行动涉及就业、教育、晋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