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新版《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颁布,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以看看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了中国大学日本语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有关人际交往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在同与自己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人际交往的初期阶段,会倾向于运用自己已知的,有关交往对象所在文化的刻板印象的知识来“定义”交往对象(Miller.G&Steinberg.M.1975)。因此,在培养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对日本抱有怎样的态度(对日态度)。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将明确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大学四年间的对日态度的变化过程以及引起变化的因素作为研究目的。其中,重点考察学校教育在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对日态度的形成以及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首先,在序章中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目的。在第一章中,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总结了以往的先行研究。基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与先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将以下两个问题设定为本研究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1:中国人日语学习者通过大学四年的日语学习会形成怎样的对日态度;研究课题2:引起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对日态度产生变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第二章主要为问卷调查相关内容。为明确研究课题1,作者面向包括日语学习者和非日语学习者在内的3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对日态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3个结论。1与非日语学习者相比,日语学习者整体上来说对日态度比较积极、中立;2非日语学习者的积极、中立以及消极三种对日态度各个学年间均没有显著差异,而日语学习者的中立以及消极对日态度在学年间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学年越高,中立以及消极对日态度也越强烈,但积极对日态度没有减弱;3有赴日留学经验的日语学习者与没有赴日留学经验的日语学习者相比,对日态度更为消极。第三章为半结构化访谈的相关内容。主要对研究课题2进行了分析与考察。本文以8名中国人日语学习者为访谈对象,以学习者的对日态度以及学校教育在其中产生的影响为中心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以后,得到了如下几点结论。1一部分的日语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日语之前就对外国文化以及外语很感兴趣,因此他们在学习日语之前就抱有一种开放的文化观念。另外,通过学习日语,学习者们拥有了更多了解日本文化的渠道,促进了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其中一些学习者通过找到与日本文化相关的兴趣点,这更加促进了积极的对日态度的产生。以上这些原因使得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相比与非日语学习者抱有更积极的对日态度。2中国人日语学习者随着升入高年级,中立、消极的对日态度变得更加强烈的原因主要有“与日本友人的交流障碍”。另外,随着学年的升高,学习者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不断加深,学习者会重新审视自己已经形成的对日态度,这使得学习者的中立的对日态度会逐渐变强。3在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对日态度的变化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日语教师在日语课上讲述的日本文化相关知识以及教师自身的留学经验等。日语学习者的对日态度受此影响很大。然而,高校开设的日语专业相关课程对日语学习者对日态度的影响却十分微弱。原因在于此类课程的课堂形式不够灵活,授课内容没有吸引力等。4有留学经历的日语学习者在留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诸如“打工过程中的不愉快经历”以及“难以构筑亲密关系”等会为有留学经历的学习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的对日态度更加消极。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受访的两位有留学经历的日语学习者都在留学过程中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所以他们的积极对日态度并没有减弱。在最终章,笔者总体考察了问卷调查以及半结构化访谈的结果,并最终形成了“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对日态度形成过程图”。在此基础上点名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