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观点,调查了潍坊市某初中一、二年级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方案,对小组学生进行了积极心理的团体辅导。实施并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团辅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探索提高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运用《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潍坊市某学校初中一、二年级的891名学生进行施测,了解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运用相关的积极心理学理论,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方案,并招募自愿参加的初一学生。在报名学生中,选取24名参与动机强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男女平均的比例将他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成员不接受干预,而实验组要参加8次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在团辅活动开始前进行对24名学生进行前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差异不显著,说明成员为同质被试;结束后实验组的前后测差异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异,说明团辅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产生了积极作用;团辅活动结束后3个月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试,实验组的追踪测试得分与后测得分的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团辅活动的积极作用有一定的持续性。本研究还对成员的自我评估、领导者对团体成员和团体活动的评估进行了定性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发展良好,但在领导力、创造力和思维与观察力这三项心理品质中的得分最低。2.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创造力、执着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心灵触动方面,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六个维度上,初一学生在节制维度和超越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初二学生;其他维度分数差异不显著。4.独生子女在智慧和知识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5.是否住校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显著影响。6.本研究针对初一学生设计的为期两个月的八次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方案有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