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阿瑟·叔本华曾说:尽管健康并非生活的全部,但没有健康一切都成虚无。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人们健康的守护神——医疗保障制度已经日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当前,国际社会范围内医疗保障制度模式主要有四种:全民福利模式、社会保险模式、商业保险模式、储蓄保险模式。作为西方全民福利模式的典范,瑞典在民主社会主义的理念指导下,建立了以高福利为特征的“民主社会主义瑞典模式”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的医疗保险制度更是以覆盖面广、支付项目多、保障水平高而世界闻名。我国在当前阶段,虽然在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建立了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制度碎片化等问题。面对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人开始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宣扬民主社会主义瑞典模式具有普遍适应性,主张中国照搬“民主社会主义瑞典模式”。本文着重研究了中国与瑞典医疗保障制度。详实阐述了两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进程以及改革发展,并从筹资、待遇支付和管理等三方面梳理了两国制度的现状,总结归纳两国制度的特点和弊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分析两国制度的异同,深度挖掘其“背后因素”。两国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指导思想不同是导致两国差异的根本原因,瑞典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良理论,而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指导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及其中国化理论。同时,任何指导思想都需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两国制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两国的保障制度在建立的经济体制、体现适宜性、指导原则以及主导方式等方面又存在相似性,并且均同时面临各种冲击和挑战。在深度比较和分析中国与瑞典的医疗保障制度之后,作者认为,瑞典高福利的医疗保障制度并没有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只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改良,并且有其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阶级等背景和原因,虽然具有较高的保障水平,但并不具有“普世价值”,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保障制度照搬照抄。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保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医疗保障体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应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尽管瑞典医疗保障模式不可复制,但瑞典医疗保障制度的积极因素及其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借鉴。作者认为应该在建立统一健康保险模式、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植商业保险等七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人人享受健康和病有所医的伟大历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