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其粗鲁鄙俗,粗俗语及其翻译研究长期受到冷遇。然而作为语言的特殊组成部分,粗俗语反映了一个民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了解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的一面镜子。汉语粗俗语的翻译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外国读者对原文和中国文化的理解。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其过程不单单是语言符号间的编码转换,更重要的是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杂合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后形成的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因此,翻译在跨越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异质性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杂合,使得译文承载着两种语言文化的特质。本文选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赛珍珠译本与沙博理译本中的粗俗语为语料,从杂合翻译理论的视角,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位译家的翻译方法和策略。通过分析研究,本文发现赛珍珠的翻译策略是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而沙博理对归化和异化的运用则更为平衡。两译本中粗俗语的翻译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杂合。赛珍珠在翻译中大胆地采取了尽可能保留中国的文化和语言特色的态度,从词汇到句式乃至语序,都力求逼似原文。她在译文中大量引入异质语言和文化成分,从而使其译本具有显著的杂合特征。这些异质成分不同于英语表达习惯,对目标文化来说有些“奇异”,但它并不是翻译腔,也不是译者缺乏翻译能力,而是译者有意为之。赛珍珠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和由陌生化带来的文学鉴赏。读者也许要多付出些努力去理解原文的内涵,但却会从中获得额外的语境效果,体会到异样的阅读情趣与审美愉悦。虽然沙博理对粗俗语的翻译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杂合特征,但与赛珍珠相比,他通过使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上更接近目的语而为英语读者扫清了阅读障碍。他的译文读来更流畅也更容易被目标读者所接受。因此,赛译本的杂合度总体高于沙译本。在她创造的翻译的“第三空间”中,中西方文化得以沟通与共融。总之,粗俗语的翻译无论是在语言文化上还是在翻译策略上,其杂合都是必然而必要的。杂合不仅促进了目的语文化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保留了更多的异质文化语言,推广了异质文化从而丰富了目的语文化。因此,杂合翻译理论对中外交流,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