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改变下柞水县凤凰古镇传统民居空间更新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peixiao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柞水县凤凰古镇距今有1400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而古镇中的传统民居属于明清时期的近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社会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民居空间日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再加上古镇居民盲目的改建让凤凰古镇传统民居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作为生活载体的传统民居如何保留传统价值的同时,适应当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去进行空间更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开展研究。全文共七个章节:第一张为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并明确了“生活方式”“传统民居空间”“更新”三个关键词的含义及研究范围,通过国内外研究现况的梳理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通过文献资料和走访调研,首先回顾了凤凰古镇历史生活方式在商贸生活、农耕生活、秦楚文化、传统观念、家庭结构以及居住生活方面的特征,还原古镇历史时期下的传统民居空间构成,为生活方式和传统空间的转变特征奠定基础;第三章主要依据实地测绘调研和问卷调查,在总结古镇当代生活方式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三种院落空间类型、天井院和后院空间、商业空间、居住空间以及空间舒适度的现况,为更新设计总结针对性问题;第四章梳理总结凤凰古镇历史时期、过渡时期、当代时期三个时代下生活方式和传统空间特征及演变,挖掘在生活方式改变下古镇传统民居空间产生的适应性改变和不兼容的问题,提出符合古镇发展的古建维护更新、居住性能提升更新、旅游业主导的商业空间更新三种模式,为更新设计确定方向;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提出具体的更新方法并进行实践设计。针对古建维护更新模式,梳理意大利学派的相关理论,选择借鉴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方法;为保证更新不失去传统特色,则提取古镇传统民居空间秩序、空间手法、空间技艺方面的本土建筑语汇;同时在面对新的生活需求,从空间重组优化、新旧空间对比、趣味空间创造总结空间完整与更新的方法,并从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防水防潮、厨卫空间更新方面提出建筑舒适性能提升的措施。第七章则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不足。柞水县凤凰古镇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古镇中的传统民居空间也急需进行更新以适应居民现代化生活方式,使得传统民居能被村民们继续使用,传承和延续传统民居的价值。
其他文献
突触结合蛋白(Synaptotagmins)是一个大型的基因家族,最早认为是动物独有的,在动物的神经和内分泌组织中作为钙离子传感器来调节突触囊泡胞吐和胞吞作用,但是最近在拟南芥中
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化疗仍旧是晚期肝癌的重要治疗方法。由于潜在的肝功能障碍及肝癌细胞对传统化疗药物的抵抗,肝癌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普遍
强化换热管在石油、化工、冶金、动力等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换热性能的每一点提高都意味着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三维内肋换热管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高效强化换热管,三
散粒体材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物理性质复杂多样。利用离散元方法研究其力学行为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而剪切带的形成发育情况为颗粒物质的力学行为主要变现形式之一,研究剪切带的形成能很好的揭示散粒体宏观力学特性的内在作用机制。为了得到更为详细的颗粒数据信息,本文基于开源离散元系统,建立并开发了颗粒离散元三轴压缩模型,结合室内试验,对细观层次颗粒的力学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散粒体剪切带宏观尺
我国河流泥沙含量较高,水力机械常受到水沙联合作用的空蚀影响,使水力机械的效率降低,寿命减少,空化和空蚀是损伤机械寿命的重要原因,因此探究空化与空蚀条件下,水力机械的内
针刺四缝穴、捏脊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作为理论,并以中医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针刺四缝穴、捏拿小儿脊背,所捏过之处包括督脉、华陀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穴(左
会议
输电线路是国家生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输电塔是线路中的主要支撑结构,输电塔的安全与国家经济以及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输电塔是风敏感结构,输电塔线体系由于迎风面积大,
目的:骨肉瘤已成为最具威胁性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然而,目前针对骨肉瘤的标准疗法疗效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常伴随着棘手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LED寿命长达数万小时,具有高效、节能、环保、高可靠性的优点,是当前国家正在提倡和推广的照明光源。然而,LED长寿命的优点却成为寿命评估的短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加速寿命
OsWTG1(LOC_Os08g42540.1)是决定水稻籽粒小大和形状的重要基因。而我们对其在小麦中的直系同源基因TaWTG1的了解是有限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鉴定并定位了TaWTG1基因,对其基因